教学研究为先导 教学改革为核心 积极培育优秀教学成果

高教研究所 2005年06月21日

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1989、1993、1997年国家教委先后表彰了三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重视教育、重视教学、重视教师”的重要体现。教学成果评选与奖励工作相对于高等教育历史来说,是一个新的现象,但从法律上说教学成果奖的地位等同于科技三大奖。

一、教学成果的概念

1、概念

根据1994年《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成果应该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完成的,能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了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2、对教学成果的理解

对于教学成果的含义,人们有时会把它与教学心得体会、教学研究、教学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相混淆。这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成果的模糊认识,影响和妨碍了教师创造教学成果的积极性。

我们习惯于把研究所得的结果称为成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科技成果和教学成果都是如此。社会科学研究指某一研究课题,通过资料积累、社会调查和逻辑思维活动等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它揭示出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资料积累”、“社会调查”、“逻辑思维”以及成果本身的“创造性”、“学术意义”、“应用价值”等特征。科技成果指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假设、实验、观察分析、设计、研制和辩证思维活动所取得的一定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发明、发现、设计等创造性结果。教学成果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围,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然而,教学成果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是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完成的特殊的劳动成果,是教师示范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要更好地理解教学成果,还必须明确下面几个概念间的区别。

(1)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

首先,两种成果内涵不同。狭义的教学成果,可以理解为学科教学中,由于观念的更新、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备的改善和一个学科内课程系列化的建设,而创造出的优异成绩或成果。广义的教学成果,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校的教学与培养而结出的人才之果,即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有创造力的人才。这里的教学成果是从广义而言的。教学成果的最终产物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效果,即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科研成果,是新科技思想、方法及其体现方式,即科技的创造和发展。比如,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软科学研究、科技管理研究、计量标准研究以及在科学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等。

其次,创造两种成果所需的时间不同。教学成果必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再次,研究方法与结果不同。教学成果的取得经常用调查法,而单因素实验法开展很困难。在成果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大,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成果往往适合于一时一地。而科技成果研究方法很多,如:调查、观察、实验、设计、试制、辩证思维等。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好,成果适用范围大,时限长,特别在自然科学领域。

最后,两种成果的最大不同在于,科研成果是人类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法、技术和思想,而教学成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改造世界、提高生产力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或创造性的活生生的高素质人才。

(2)教研成果和教学成果

从理论上来讲,教学研究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教学成果是教研成果的自然延伸和必然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的并列关系存在。

但是从实践意义上分析,两者应是涵盖的关系:即教学成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着教学研究成果。换言之,教学研究成果是教学成果这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理论研究的成果,而缺乏实践应用的验证与评判,这样的教研成果即使提供给领导及部门决策参考,其成果价值则要打折扣。因为既然是提供决策参考,采纳了才能投入实践应用而见效益;没有采纳则等于束之高阁,至多能讲其具备潜在生产力价值,预测应用可行性前景好。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中明确提出了达到教学成果标准具有四个必要条件: 一是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二是强调要有独创、新颖和实用性;三是经实施后育人效果必须明显;四是突出说明这是一个完备的实施方案或操作体系。这里,完备的方案就包含着研究、应用、效果、检验的完整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个科学、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案创造了实践效益(育人贡献),所以才满足了成果的基本要素条件。

(3)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的关系

以国家教委组织启动的《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为主要标志的教学改革在全国掀起高潮。其中“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核心”已成为当前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2000年实施的“新世纪教改工程"是前一计划的扩展与延伸。该工程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无疑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学成果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学要上水平,教学改革要有实效,教学研究务必先行。因为,只有首先深入、扎实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理论与规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改实践以及教学经验上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探索、研讨和总结,才能明确发展趋势,把握改革方向,端正指导思想,瞄准解决途径,有“的”放矢,进而为教改、教学、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高等实施方案提供正确路线和科学依据,实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改、教学实践”。

在形成教学成果的过程中,教学提出问题、方向与课题, 通过教研先来探索,摸出规律,提出设计;再经由教学改革做出方案摸出经验;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转化与推广,产生效益,这样才会产生既体现在育人质量中,又成型于方案体系上的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又称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经教学改革研究所产生的“改革方案”,是导入先进的教育理论,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产物。其价值在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具体的办法或路子。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上,“改革方案”主要表现为以“怎么做”的形式回答教育问题,而基础理论研究以“是什么”的方式回答教育问题。

二、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成果具体来说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成果应用等三方面成果:

一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和教学手段,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成果。教学成果是实践性成果,而不是理论性成果。教学成果必须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同时对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但从其产生、内容、形式及评价上看,教学成果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改革与完善教学机制的有效实践活动,它表现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与手段,它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来加以评价。

二是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专业(学科)、教师队伍和学风建设,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狭义的教学成果是对教学机制的改革或完善所取得的成果,教学机制是指整个教学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包含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教学成果则是优化教学系统结构,改善教学系统运行的有效系统。优秀的人才往往是在最佳教学系统、最优教学机制中培养出来的;教学工作者改革与完善教学系统与机制,必然会相应地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成果。

三是结合自身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明显效果的教学改革方案。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步骤等;二是关于改革方案的理论原理、政策依据等;三是在改革方案的效果及在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师个体经验、体会等。三个部分相互组合为有应用价值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系统,即教学成果。

三、教学成果的主要特征

分析普通高校教学成果的特征,才能对其评价标准进行很好的把握。教学成果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示范性等基本特征。

1、先进性

先进性是衡量教学成果所达到的教育科学水平及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先进”一词在这里的含义为“进步的”、“居于前列的”。先进性的水平可划为国际领先、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省内先进等若干层次。要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2、创新性

创新性所反映的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创造性属性。从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来看,前人今人都没有的创新性的改革难度是非常大的,大多数教学改革属于扬长避短的改革和移植性改革。结合教育改革的实际,创新性应视为:其改革方案是首次提出的,是首次成功地运用于教育实践的。所谓“首次”是与公开的资料或情况相比较而言的。改革方案中的关键性思路、观点、主要的方法、措施、经验等要素及这些要素成分间的结合结构是比较、判别创造性的基本观察点。当某些情况出现时,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常常伴有创造性成分,如选题有新意或选择了新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像师资水平、生源情况、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等;或者是改革的实验范围明显扩大,原有的成功案例是小范围内试验的结果,而现在是大范围试验等等。

创新性的水平可以划分为绝对创新与相对创新两种,前者指在国内外的资料中尚未见到过的,后者指在国内、省内或某一特定区域内未见到过的。承认区域性创新,能够更为广泛地鼓励有关人员,特别是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教师独立地解决本单位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3、科学性

教学成果的科学性,表现在教学成果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成果,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和实践,也符合教学原则,具有阐明教育教学普遍规律,揭示教育教学本质,体现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特征。

4、实践性

教学成果的实践性是指教学成果必须经过足够时间的实践。教学成果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在多个教学实践环节中产生的,只有经过教学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发现、提高而产生的成果,才能称为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示范价值,能还原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5、示范性

教学成果的先进性、实践性,决定了它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教学成果不是空泛的经验总结,它所体现的教育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比如科学的总结、论文、方案、音像材料或其他物化形式,它的实践结果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加以直接测量以获得明确的结论。教育实践者藉此可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成果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四、教学成果的价值与表现形式

1、教学成果的价值

教学成果的价值是指教学成果的系统功能,即指教学成果在改革与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价值是教学成果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决定其水平等级的尺度。

一项教学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培养目标;二是在理论上要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有新观念、新见解,在一定范围达到领先水平,对理论发展有新贡献;三是在实践上有显著成效,主要是指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重大作用,效果显著;四是有推广价值,成果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可操作性,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使用。

2、成果表现形式

成果的表现形式是指教学成果的系统结构或状态,包括构成成果的实施方案与表现成果的信息载体。

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新理论、新思想;教学实施与管理的新方式、方法、措施、程序、途径与制度;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材、师资与学科建设等。

教学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一般不可能全部凝结成物质化的实体形态,有的成果只能存在部分物质化的硬件。但是它可以借助一定的信息载体表现出来或加以传播。这些载体主要包括:有关论著、总结、录音、录相以及各种原始材料。如教学文件、课程计划、改革方案、记录、教材、制度文本等。

五、培育创造教学成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成果的培育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条例》规定,教学成果要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要反映规律,必须了解规律、学习理论。只有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能动地运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提高实践效果,才能使教学方案具有理论价值,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学成果来。

同样,成果的完成也应该有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成果完成人在进行总结时,往往注重对成果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的介绍,而缺乏对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有规律性认识的提炼。如何把教学过程的实践提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些符合教育规律性的认识来,是培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科学总结使成果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这既是高水平总结的标准,也是教学成果先进性、示范性的重要体现。

2、制订完善的设计方案,注重实施过程

创造优秀教学成果,既不是指具体的教学工作业绩,也不是指某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应是围绕创造教学成果而制定的整套方案。教师不仅要制订完善的设计方案,制订本课题从立项到效果检验等一系列环节的教育教学方案,而且必须有直接的完整的实施过程。

3、科学总结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作为精神产品,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应具有反映其成果质量或水平的科学总结、调查报告或系列论文、论著等。教学成果的科学总结,不应是工作过程的讲述和成果的记录,而应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参考意义的总结。对教学成果的总结一般应该包含以下:

(1)基本内容:是考核、评价该成果是否符合受奖条件的主要依据。凡涉及到该项成果实质内容的说明、论据及实验结果等,均应直接叙述。

(2)创新点:是成果详细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每个创新点的提出须是相对独立存在的。

(3)应用情况:应就成果的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或就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中的评价及引用情况进行阐述。

4、集体攻关、协同作战

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课题很多,其中有些课题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实施的难度较大,调查研究、方案制订与实施以及效果验证等方面的工作较重,教师应发挥群体力量,采取课题组的方式,对教学成果所涉及的相关争议内容开展深入探讨,集思广益,协同攻关。课题组集体一般不超过5人,通过群体优势,既可共同完成和创造出优秀的教学成果,又可提高整体教学与教研水平,起到培养教师队伍的功效。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教师是创造教学成果的主力。要积极引导教师提高对创造教学成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研究,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总结创造教学成果。

对承担和参与改革计划的教师、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员,按学校的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对于要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要给予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的支持。教改项目的研究周期应控制在2-3年内完成,以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

要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研究和实践。现在的青年教师将来是学校讲台上的骨干,他们的参与不仅对当前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高度重视各级教改立项、教学成果申报等工作

在指导思想上,教改立项与培育教学成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学成果的导向、激励与示范作用;要求(1)起点高:重视教学改革的宏观背景、改革目标、改革重点的研究;(2)立意新:充分掌握国内、省内、各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与进程,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特色;(3)信息灵:学习和研究历届国家、各省优秀教学成果奖项,规范申报程序、鉴定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