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

重点新闻

我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会暨暑期工作部署会

7月9日下午,我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会暨暑期工作部署会。全体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部)主要负责人参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郭武军主持。 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在讲话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学校紧扣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开放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他强调,要持续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高质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研,高标准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要持续强化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塑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要做好假期值班值守、隐患排查整治、学生实习实训、留校学生管理等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校长范九利对暑期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他指出,暑期是学校思考谋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期、师生开展科研的高效期,也是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窗口期。他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统筹推进,各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狠抓落实,明确责任,挂图作战,加强督办,利用暑期整端的时间集中推进年度重点任务的完成,为本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的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打下坚实基础。 副校长张荣刚从规划体系、工作机制、工作计划、总体思路与要求等四个方面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赵静 摄影:韩筱煜 审核:蒋国纲)

综合新闻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题教育调研指导组一行来我校交流座谈

7月10日上午,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调研指导座谈会在我校长安校区顺利召开。会前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与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赵敏娟进行会面交谈。赵敏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社省委副秘书长、一级调研员徐炳运,社省委参政议政部干部宁光磊,九三学社西北政法大学支社社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九三学社西北政法大学支社主委王鹏飞主持。 赵敏娟对支社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她强调,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参政党强化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确保主题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一要紧扣学习根本,筑牢思想根基,持续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警示教育,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履职实效;三要细化落实举措,将主题教育与参政议政、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听取了我校九三支社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各位社员围绕主题教育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此次调研指导为九三学社西北政法大学支社深化主题教育、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供稿:党委统战部 撰稿:王鹏飞 审核:马玲)

校园动态

我校组织统战成员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7月11日,党委统战部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留学归国人员等统一战线各界代表,赴关中革命纪念馆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关中革命纪念馆全景式展现关中地区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英勇革命的伟大历程,着重展现了习仲勋同志光辉的革命生涯和崇高风范,更生动展现新时代陕西广大干部群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实践成果。 在关中革命纪念馆,大家依次参观了“创建关中革命根据地”“领导群众运动”“团结各界力量”三大核心展区,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场景复原等载体,深情回顾了关中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革命的伟大历程,认真体悟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崇高品格。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铸魂之旅。更加坚定了“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赓续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贡献统战力量。 (供稿:党委统战部 撰稿:刘贝贝 审核:马玲)

学术频道

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在全国上下即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7月12日,陕西省社科界第十九届(2025)长安学术年会分场——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我校共同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法律史学会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二级巡视员李燕军,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承办方领导出席会议,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驰主持开幕式。 张军政代表学校致辞,他系统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师资力量及办学特色,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汇聚不同学科的力量,开展多学科交流和对话,持续深化对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研究。 李燕军在致辞中表示,深入研究和传承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传承和弘扬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上,延安大学原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李之钦之子、山东大学法学院李道刚教授向我校捐赠李之钦先生手稿和部分藏书,我校图书馆馆长张宏斌代表学校接受捐赠。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梁星亮教授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捐赠图书,刘驰代表学院接受捐赠。 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执行会长、西安邮电大学袁武振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我校马成教授,李道刚教授作主旨发言。 会议设两个分论坛,30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交流发言。通过本次会议,更好地挖掘和利用了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化了对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服务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30余所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实务部门以及我校师生代表80余人参加会议。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韩筱煜 审核:刘驰)

媒体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军政:让红色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现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既是培育符合党和国家政治理念与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理路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红色资源既囊括了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载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体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借助人物感知、理论学习、环境体验、场景触动、情感共鸣、实践参与等环节,不断强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育人实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有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形式,具有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要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落实政治要求,观照时代特征、融通育人理念,以讲深讲透讲活的话语形式、用心用情用理的叙述载体、做深做实做细的活动方式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凸显新时代党在高校建设中的总体目标和根本方向。 时势与事态相融通。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贯穿历史记忆、映照现实的物质载体和精神线索,以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相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形式,打破历史与现代、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边界,为高校营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环境。 内在与外在相融合。红色资源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将宏大的历史架构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行的教育素材。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心理基础、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长期性、稳定性的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表征 高校“大思政课”是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生成基础的统一性。红色资源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生、发展以及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大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道理、哲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方法在高校场域下的综合运用。二者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具有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文化根基的共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以人格塑造、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等形式体现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功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内涵要素的话语重构和时代表达。 育人功能的相似性。高校“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在功能属性、活动平台、育人合力方面的升级改造,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具有铸魂育人、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出发点都在于通过构建话语体系、实践体系,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立德树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实践路径 健全制度体系。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科学思维进行综合布局。一是夯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充分协调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综合运用红色资源的各类要素,使各部门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协同发挥“引水入田”的教育效果——既要确保各部门共同发力,也要协调均衡,避免教育活动的同质化、重叠化。二是通过评估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的协作运行,提高红色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可行性。 创新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学段衔接,促进一体化建设。要将红色资源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注重对大学生在知识层次、学科视角、专业能力、就业取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有序衔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黏附力”和针对性。二是拓展育人场域,凝聚教育合力。在坚持发挥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功能的同时,拓宽以班团建设、朋辈牵引、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建的生活教育界限,提升以家庭熏陶、家风教育、家长培育为一体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以场馆建设、资源互补、师资协同配合的社会教育矩阵,建成区域联动、资源联通、优势联合的育人新格局。 激发理论活力。要不断更新叙事内容、优化表达技巧、创新表现形式,拓展红色资源的内涵。通过创设有温度的红色文化育人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中,不断增强新时代红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做到理性分析、感性触动、柔性驱动。 丰富教育载体。一是加强活动联动联通。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日常教育、专项教育、专题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红色元素和思政元素。抓好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点事件开展仪式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二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以校史校情为基本内容,深入挖掘高校攻坚克难的历史史实,重点突出功勋教授、劳动模范、最美辅导员及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典型代表的先进事迹,形成理实并重、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育人材料。深度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促成校内外资源联动和育人共建,积极打造高校“红色+N(法治、教育、科技、人物)文化之旅”等教育IP。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2024A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军政:让红色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引擎 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49&eid=52017&sid=241462&idate=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09_58853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