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杂志执行主编杨平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熊德米教授来校讲学

西北政法大学 2019年05月05日

4月25日下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中国翻译》杂志执行主编杨平博士应邀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在长安校区为外国语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翻译研究路径、方法的几点思考》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马腾教授主持。

杨平主编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实现了从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的转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加速了现代翻译理论跨学科研究态势及多元研究范式的形成。同时,基于翻译研究的以上特点,围绕当下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路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讲座期间,杨平主编还就《中国翻译》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用稿要求、选题视角和论文写作等问题向广大师生做了悉心解答、分析和说明。

4月25日晚7:30,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熊德米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在雁塔校区为外国语学院2017级、2018级研究生作了题为《古代法律典籍翻译批评研究的现实意义》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马庆林教授主持。

熊德米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典籍外译的基本倾向性,指出法律典籍和法学典籍的差异。其次,在典籍翻译批评的基本功能方面,他提到了服务功能、衔接功能、监督功能、矫正功能等四种基本功能。法律语言从古至今具有极强的接续性。法律典籍翻译批评是不可或缺的纽带,其批评原则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即客观性、理据性、历史性、实践性、建设性、实用性。最后,熊教授谈到法律典籍翻译的现实意义。翻译批评者应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担负起对“问题翻译”正本清源的历史使命。系统地批评研究法律典籍翻译,可以丰富典籍翻译理论,提高古代法律典籍翻译质量,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古代中国的法律智慧,有助于现代法律语言翻译批评研究,促进法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协同发展,有效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供稿:外国语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