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问道:赵馥洁教授等纵论老子道文化与社会发展

华商报2012年03月05日 2012年03月05日

《老子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端论坛昨日举行 曲江新区供图

      伴随着第一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的盛大启幕,中华文化论坛之“楼观问道”文化论坛也精彩开坛。昨日上午,以《老子道文化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首场分论坛在曲江大唐芙蓉园登场。

      首场分论坛以悟道、论道、弘道、法道为主线,由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主持,三位专家学者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著名老子道学研究学者、西安交通大学韩鹏杰教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感受,与近千名现场观众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   

  赵馥洁

  学习老子“上善若水”的生存艺术

  赵馥洁的主题报告是《老子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他表示老子的智慧清泉、哲理珍珠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老子的智慧清泉、哲理珍珠既属于古代,也属于现代;老子的智慧清泉、哲理珍珠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个人。

  老子价值观的现代意义究竟在哪里?赵馥洁认为,从社会意义而言,老子“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从个人修养而言,老子“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对于把人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从欲火情海中解救出来,实现精神自由,保养自然生命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文化的思想更为深邃,但怎样将这种深刻的文化普及,怎样让这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去影响我们的生活?赵馥洁表示,在处理人际关系、建立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应当学习《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生存艺术。做人也是一样的,要用谦卑、虚心的心态面对身边人及身边事。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种的诱惑,面对人性中的欲望,要有知足的心态。

附:

老子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赵馥洁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英国当代汉学家彭马田认为:“《道德经》……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美奂绝伦。”

 

老子这智慧的清泉、哲理的珍珠既是我们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2010(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表示,到目前为止,《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 文本译外文之数量:《圣经》第一,《老子》第二。《道德经》是除《圣经》外外文发行量最大的名著。西方至少有50位大哲人评过老子。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听着,德国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这智慧的清泉、哲理的珍珠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19071981)于1968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是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他们都高度赞赏着老子思想的现代性。

 

老子这智慧的清泉、哲理的珍珠既是民族的,也是个人的。他的思想既能为民族整体的发展提供智慧,也能为每个人的人生提供智慧。汤川秀树(19071981)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说:“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那么,老子的价值观念、价值智慧是什么?它对我们现代人有何意义呢?

 

一、老子的价值批判

 

老子明确地申明地的价值观与世俗流行的时尚、时髦观念不同。他说:“众人熙熙”,“我独泊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总之“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他说他是一个“愚人”(“我愚人之心也哉!”)、“顽人”、“鄙人”(“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以上引文见《第二十章》)老子价值观的异乎寻常,表现在其一,他的价值观指方与众不同;其二,他提出价值观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的方法是有破有立,在破中立,即在批判中建构。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批判的价值包括“圣智”“仁义”“巧利”“富贵”“五色”“五音”“五味”“忠孝”“尚贤”“礼乐”“利器”“伎巧”“法令”“难得之货”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违背大道的负价值,有害而无益。也包括儒家的仁义礼乐在内。因而,他不认同世俗中流行的追求富贵、名利、知识、道德、法令、技术、艺术的价值观。

 

二、老子的价值观念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纲领,也是老子价值观念之纲领,也可以说是老子价值观之核心。其他价值观皆围绕此纲领、此核心而展开。把握了“道法自然”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就能纲举目张。“道法自然”意思是道的法则是自然、本性是自然。所谓“自然”绝非指自然界,也非“自然科学”所说的“自然。”自,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自然”就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状态、样式。

 

在老子哲学中“自然”与“无为”是两个角度有别而精神涵义统一的概念。一方面,自然是状态词,无为是态度词。“自然”就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状态、样式。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指不任意妄为、不勉强作为、不胡作非为的态度、方式。所以老子说“为无为”。这是二者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事物如果采取无为态度就会呈现出自然状态,如果呈现出自然状态就表明它采取了无为态度。这是二者的统一性。(例如一个人不故作姿态、不搔首弄姿、不摆架子、不装样子,顺应肌体规律,顺应自己本性,保持本来面目,其状态就会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状态和无为态度是一切价值的根本和核心,凡符合自然无为标准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好的。具体而言,其价值观包括:

 

1、“和谐”宇宙观。老子认为宇宙是价值存在,宇宙是遵循自然法则,按阴阳和谐的方式存在和运行的。《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美国加裔教授罗伯特·蒙代尔说:“中国人相信的是道,……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自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自然界中的自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

 

2、“无为”治世观。老子认为好的治世原则是遵循大道,自然无为。具体而言,就是不靠强力、不靠智谋、不靠法令,而是顺应民性,顺应生存规律,不任意干扰,不随便干涉,不违背自然生存法则,不搅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如烹煎小鱼那样,顺势而行,不乱翻动。而关键在于关爱老百姓,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老子.第十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James A. Dorn),1998年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自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老子关于天道、自由与无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自发秩序理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3、“慈俭”道德观。老子不同意儒家把仁义礼智视为最高的德。他认为这些是背离天道的德,只是一种低档次的德,不是真正的大德。《道德经》三十八章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仁、义、礼” 是失去道德后的产物,具有很大的负作用,只有当人性失调之后才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主张的“德”,是从属于“道”的“德”,道是德之根。他说“孔(大)德之容,惟道是从”。所谓惟道是从、顺天而行的大德,乃是自然而然的德,无我无私的德,不做作、不矫饰、不作假、不作秀的德他主张的品德是慈爱、俭朴和不争。《老子.第六十七章》云:“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老子.第二十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见老子重视的是道德智慧而不是具体规范。

 

4、“和平安乐”社会观。《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无私知足”的人生观。《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应该纯朴地如婴儿那样。《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6、“利物”生态观。《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利万物”就是对待自然界万物要保护,要关爱。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

 

三、老子价值观现代意义

 

1、老子价值观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修养个体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的宝贵资源。

 

2、老子价值观是我们克服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物欲膨胀、环境破坏等时代疾患的智慧借鉴。

 

老子道家的价值论,无论从其体系的哪个环节看,都富有特色。它是以反命题的形式立足于中国哲学价值论体系中的。儒倡“义以为上”,道要“绝仁弃义”;墨重“天下之利”,道要“绝巧弃利”,法贵“权力法治”,道要“殚残圣法”。仁义、功利、权力都是“人为”的内容,因此,道家与儒墨法“对着干”的实质就是高举“自然无为”的标帜,和“重人为”的观念反向而动,背道而驰。道家如此大唱反调,的确有其消极性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人身上存在的因循顺应,听天由命,萎靡不振,柔弱退让,安于现状等缺点,就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有关。但是,从另方面看,道家的强烈批判精神,对揭露和认识社会的丑恶现象,重估和翻转传统的价值观念,反对和破除社会的偶像崇拜,都有一定的作用。它的“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对于把人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从欲火情海中拯救出来,实现精神自由,保养自然生命,也有意义;它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对于抑制封建统治者的严刑峻法、暴力专制、任意干涉,也有好处。总之,道家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儒墨法价值取向上的偏失,缓解了儒墨法价值追求中的张力。具体地说,它以自然价值补救了过分强调人为价值之偏,以个体价值补救了过分强调群体价值之过,以自由价值补救了过分强调规范价值之弊。并以柔弱缓和了刚强,以退让弱化了进取,以淡泊唤醒了痴迷,以旷达放松了拘谨,以宁静安定了躁动。由此可见,道家的价值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体系中,相对于儒家的主导地位和墨法的两翼地位而言,处于十分重要的补充地位。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知识分子的头脑中,或儒道观念并存,或出入儒道之间,就充分表现了“尚自然”和“重人为”两种基本价值取向既相反又相成,既交胜又交用,既互对又互补的结构特征。这个特征又决定了传统价值体系内部震荡性与稳定性、伸缩性与坚实性同时共存的状态。

 

比利时学者、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指出:“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M.Shalls)在其1985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老子价值观使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结构中重阴、重柔、重无、重自然的价值取向的得以确立。从而与孔子儒家重阳、重刚、重有、重人为的观念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形成了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有无相生、天人合一的价值体系。老子如月,孔子如日,老子犹龙,孔子如凤,儒道思想精华相成互补就会使中华民族“日月同辉”“龙凤呈祥”、“刚柔相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