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商学理论与县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融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7月9日至16日,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商兴洛南”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商洛市洛南县,开展了为期9天的深度实践活动。团队走访政企单位、田间地头、文旅小镇,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将商学理论与基层实践深度对接,为洛南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智慧。 7月9日,“商兴洛南”实践团队抵达了商洛市洛南县林业局,与洛南县林业局副局长樊涛、洛南县核桃研究所所长郭安柱召开联合座谈会,围绕“核桃产业政策支持、产业链现状及发展需求”开展访谈。 座谈会上,樊涛介绍,洛南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现有核桃林42万亩,是县域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郭安柱补充,当前核桃产业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占比仅15%,存在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问题。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就核桃深加工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与两位负责人进行了交流。通过座谈,团队认识到,特色产业振兴需突破“重种植、轻加工”的瓶颈,这为后续调研明确了方向。 次日,“商兴洛南”实践团队前往了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五味子基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团队与五味子基地负责人张总围绕产业发展历程、政策支持及技术需求展开了深入交流。 保安镇五味子基地占地面积1800亩,是当地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张总介绍,团队了解到基地已初步形成“种植+初加工”模式,开发了五味子酒、蜜饯等产品,年线上销售额达500余万元。团队调研发现,技术改良和产业延伸是提升农产品收益的关键,这与课堂上“产业链延伸促进价值提升”的理论高度契合。 7月11日,“商兴洛南”实践团队深入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仓颉小镇,实地调研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承。小镇2023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32家民宿、89名村民就业。实践队重点走访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射艺体验区及非遗工坊,记录展馆运营数据与传承人现状。此次调研队员不仅了解了小镇年接待量、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更通过“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正如队员在留言板所写:“我们不是过客,而是汉字文化的当代传薪人。” 7月12日,在景村镇八一村,“商兴洛南”实践团队对烤烟、核桃、中药材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访谈。 八一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烤烟、核桃、中药材等产业资源,全村320户中90%加入合作社。八一村依托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拓宽,已吸引2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团队观察到,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可降低单一产业风险,而组织化运作能有效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这为乡村产业布局提供了实践参考。 7月13日,实践团队走进了商洛市洛南县下涧村,与村党支部书记李恩乾围绕“烤烟产业发展现状、助农成效及未来规划”展开深入访谈,探寻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密码。 下涧村烤烟种植面积200亩,通过引入智能温控设备,烤房的上等烟比例从60%提升至85%,年增收120万元,2024年已向农户分红80万元。团队调研认为,科技应用对农业提质增效的作用显著,而产业链的适度延伸可直接增加农户收益,这一实践印证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必要性。 14日,团队来到了景村镇景兴村。通过采访当地党支部书记贾志荣,团队了解到景兴村辣椒产业起步于2018年,依托秦岭腹地海拔高、光照足的天然优势,在洛南县委县政府“订单式产业扶贫”模式下快速崛起。在基层农业帮扶方面,政府通过“借苗还椒”政策赊欠种苗,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鲜椒保底价2.2元/公斤),并配套每亩500元产业扶持金,有效破解了农户资金难题。除此之外,中国邮政集团及苏陕扶贫还合作投入了超500万元,助力合作社购置剁椒加工设备、建设智能化烘干生产线,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四方联动机制。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小辣椒正以燎原之势,点燃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15日,洛南县永丰镇西北核桃物流园热烈迎接了“商兴洛南”团队的到来。 永丰镇西北核桃物流园是洛南县核桃产业的重要集散地,具备5000吨冷藏保鲜能力,2024年核桃周转量达2万吨。物流园采用数字化管理,实现核桃分拣、仓储、配送全程可追溯。团队调研发现,物流体系的完善能有效延长农产品保鲜期、拓宽销售半径,对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这为“供应链优化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实例支撑。 在陈总的带领下,队员们分成了主播组、运营组和剪辑组,进行了相应的学习与实践。在抖音直播后台运营方面,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直播间设置、商品上架、后台数据分析等操作;在主播直播技巧方面,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产品介绍、互动交流等技巧;在视频方案设计与拍摄方面,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脚本策划、场景布置、镜头运用等技能。 7月16日,实践团队在西北核桃物流园进行了一天的直播实践。团队在西北核桃物流园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重点推广洛南核桃产品。通过实践,团队掌握了农产品直播的基本流程,也发现产品标准化介绍、物流时效保障等是提升直播效果的关键。此次实践让成员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工具可成为连接农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路径。至此,“商兴洛南”暑期社会实践圆满落下帷幕。 “九天实践,让我们从产业细节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团队表示,作为商学院学子,要将产业链整合、品牌运营、风险控制等知识,转化为助力洛南发展的具体方案。 从核桃全链的价值挖掘,到特色农产的市场化探索;从产业融合的模式创新,到烤烟产业的提质路径,“商兴洛南”的实践之旅,让课堂理论与乡村需求实现了深度对话。 “商学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激活乡村潜力的钥匙。”返程时,一位队员的心得中写道。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促进洛南县的经济发展。通过本次深度调研,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商兴洛南”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不仅对洛南县的农业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洛南县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了新鲜活力与智慧源泉。 【中国网】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商兴洛南”实践团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http://szjj.china.com.cn/2025-07/21/content_43179760.html
2025-07-227月16日,港澳青年学子参观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聆听西北政法大学发展史。袁大维 摄 本报记者姜争民通讯员杨勃陈梦琦 7月14日,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在京举行开幕式。本次交流周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特区政府法务局、西安市法学会承办,来自香港、澳门的法学院系学生和青年律师,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参加法律相关活动。 7月16日,古城西安烈日炎炎,近百名港澳与内地学界大咖、青年学子齐聚西北政法大学,在校长范九利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与阵阵掌声中,开启了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的西安之旅。 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与博物馆,港澳学子们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触摸着西北政法大学80余年的办学脉络,从红色法治基因到现代法学教育成果,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不少人发出感慨。“踏入校园就被这份厚重打动,校史里藏着中国法治发展的缩影。”香港大学学生张俊乐说。 在西北政法大学诚意楼,五间配备先进设备的智慧教室,成为此次交流的重点场域。大家围绕涉外法治、检察协作、宪法学体系、法学教育对比、人才培养五大议题,展开了一场场高密度的思想对话。每个小组由1名专业教师引导15名学生,从议题背景解析到观点自由交流,学术氛围浓烈而鲜活。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议题组,国际法学院讲师、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静深入剖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分享了西北政法大学与港澳高校在此领域的经验与创新。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谭堃聚焦“检察公益诉讼的区际协作”,从实践难题到解决方案,为三地法律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第一次来西北政法大学,就被这里的专业打动。”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朱慧欣坦言,此前对“检察公益诉讼区际协作”知之甚少,经老师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不仅厘清了概念,更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力印象深刻。她笑着补充:“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历史底蕴太迷人,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年古都西安的印象。”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井凯笛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享中,强调了本土法学理论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让张俊乐深受启发:“老师对宪法体系的解读,帮我打通了很多之前模糊的认知,原来法理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逻辑。”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路径对比”议题前,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贺小丽用翔实的数据与案例,解析了内地与港澳在法学教育模式、职业资格体系上的异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洪籽晴听得格外专注:“老师用半小时拆解两地教育差异,从课程设置到职业选择,全是我们关心的细节。同学间的讨论更有意思,不同视角碰撞出好多新想法。”她坦言,一个小时的交流太短,真想再多听一会儿。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陈凌云则围绕“民法典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分析了新时代对法律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澳门大学法学院学生梁梦婷在听完分享后,对“五院四系”中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底蕴有了更深体会:“老师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澳门的法学教育侧重点很不一样,这种对比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短板。”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每个小组均形成3项核心共识,由港澳与内地学生代表共同汇报。从“加强区际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到“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从“深化法学教育数据共享”到“推动‘一带一路’法治合作”,这些共识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扣现实需求。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王怡辰坦言:“这次交流周通过与港澳同胞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对法治融合发展的认知,提升了专业素养,更深刻感受到青年法律人的深厚情谊。” “交流周虽短,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地法律体系的共通与互补。”参与总结的香港学生代表潘婧说。 7月16日至18日,港澳青年学子还走访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仲裁委、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地,领略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https://esb.xbfzb.com/h5/html5/2025-07/19/content_20399_2419520.htm
2025-07-20为落实“八五”普法规划要求,推动基层法治建设,7月12日至19日,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渭南市合阳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法治宣讲活动,学院宪法教研室主任张佐国、团委书记朱骞、团总支书记徐泽蓉随队指导。 此次活动聚焦基层法治需求,采用多样化形式,切实为当地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意识。团队成员深入合阳县黑池镇、坊镇、王村镇等多个村镇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普法实践活动。他们精心编排并演绎普法情景短剧,以生动直观的形式解读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内容;选取与群众生活关联紧密的内容,结合宪法法条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精心制作并派发宪法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帮助群众直观了解宪法核心内容;紧密结合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面对面普及实用的防诈方法。此外,宣讲团队还在县城公共场所设立普法宣传摊位,通过寓教于乐的法律知识趣味问答等互动游戏,吸引了大量居民踊跃参与。 在普法宣讲期间,团队指导教师、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宪法教研室主任张佐国在合阳县公安局,面向各所队法制员、业务骨干和新入职民警围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做专题讲座。针对基层公安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张佐国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范执法风险、构建执法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为提升基层行政执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为基层群众送去了实用的法律知识,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法治素养,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法治宣讲团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精神,彰显出新时代法科学子的责任担当,为法治乡村建设与基层治理注入了青春动能。同学们表示,未来将继续在扎根基层的实践中锤炼本领,让青春在法治中国建设的火热征程中绽放光彩。 【群众新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社会实践团开展法治宣讲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7/19/content_11257555.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2025-07-207月13日至18日,西北政法大学“探源红色革命文物密码,寻访延安精神烽火足迹”——“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6天的红色寻访之旅。 为生动呈现革命文物的历史厚度与价值意蕴,实践团创新实践形式,用镜头聚焦一件件承载烽火记忆的珍贵文物,用文字记载革命文物经历的烽火岁月;师生们结合专业所学与实地感悟,开设“革命文物·青年说”专栏,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革命故事和精神密码,共围绕27件革命文物,撰写文物故事30余篇,累计超2万字。这些饱含深情与思考的文字,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鲜活思政教材的青春实践。 成员们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等,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延安精神。“这次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了有温度的历史。”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生动的思政教材,我们要做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延安日报】解码革命文物 传承延安精神 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50719/mhtml/page_01_content_20250719002008.htm#page01
2025-07-19【央视频】“大地毕业季2”——西北政法大学《以法为笔,书写青春华章》https://m.yangshipin.cn/portrait_video?vid=k000084m28u&pageContext=btype%3Dforum%26cpid%3D42678592607012308%26ctype%3Dcpid%26from%3D100013%26state%3Dinit%26ts%3D1752564475%26vid%3Dk000084m28u
2025-07-17本报记者 张英 霍海澎 苏欣雨 访谈嘉宾 西安市公安局阎良分局法制大队民警 王玲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 褚宸舸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副主任 贺军 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受处罚;制止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较大损害的,依法给予处罚,但是应当减轻处罚;情节较轻的,不予处罚。” 这意味着,被打还手将不再被认定为“互殴”。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被打还手与“互殴”的界限在哪里?从刑事领域到治安管理领域,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变化带来了哪些深层次的意义?带着这些关切,记者采访了我省基层公安民警、法学专家和检察官。 首次在治安管理领域明确正当防卫合法性,避免“各打五十大板”“谁受伤谁有理”不合理现象发生 记者:从执法的角度来看,斗殴与正当防卫如何区分?公安机关在认定正当防卫方面需要哪些对应的调整和处理? 王玲:在公安机关以往的执法实践中,司法鉴定机构作出的伤情鉴定结论是作为处罚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些根据伤情作出判定的治安案件,看起来显得“谁受伤谁有理”。 从现象上看,相互斗殴与正当防卫确实具有相似性,都是使用暴力,可能造成对方损伤。但从本质上看,两种行为动机却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是不法行为,一种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个别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案件存在“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现象,实际上是模糊了“法”与“不法”的界限,让“正”与“不正”混为一谈,显然不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 如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在治安管理领域明确正当防卫合法性。这意味着,未来的治安案件中,“各打五十大板”等不合理现象将减少,公安机关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需强化调查取证,避免“各打五十大板”的简单化处理,避免“谁受伤谁有理”的情况发生。 记者:为什么要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增添“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受处罚”内容? 褚宸舸:一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有效衔接,统一了法律适用的标准;二是解决实践中“正当防卫”与“互殴”执法界限模糊的问题,避免“谁受伤谁有理”“法向不法让步”;三是有利于鼓励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被打还手算不算互殴”,其中的法律细节如何界定? 褚宸舸:要看还手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一是要存在实际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不能是假想出的侵害或侵害的可能性。二是主观上要具有防卫的意图。公安机关可结合现场证据综合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的限度等。三是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四是未明显超过必要的防卫限度。 正式确立正当防卫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地位,有利于消除防卫权行使的后顾之忧 记者:如何从现实层面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 贺军:实践中,经常因“唯结果论”的执法惯性导致“制度变形”,如将防卫反击简单地认定为“互殴”,背离“制止行为不受处罚”的立法宗旨。与此同时,“不法侵害”与“必要限度”的界限很难把握,导致在执法中出现脱离具体情境苛求防卫手段“精确对等”,影响了执法效果和对公民正当权益的保护。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在行政法律规范层面正式确立正当防卫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三重平衡,即消除防卫权行使的后顾之忧,以严格标准防范权利滥用,通过差异化规则实现法益均衡保护。 记者:在行政法律规范层面确立正当防卫制度的进步意义有哪些?下一步如何确保正当防卫制度准确应用? 贺军:此次修订标志着治安管理领域防卫权保护的重大进步。在权利保障上,构建“防卫合法确认+过当梯度责任”框架,为公民对抗不法侵害提供明确指引。在执法规范上,确立“行为+结果”双要件标准,为执法裁量提供客观基准。在法律统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形成体系呼应,再次宣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重大原则,在治安管理领域贯彻了保障人权的精神,让法律条文转化为公民对抗不法侵害的“防护盾”。 下一步,建议在3个方面协同推进正当防卫制度的准确应用:在立法上,建议在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判断标准,如行为强度对比、侵害紧迫性等要素,并增设针对暴力侵害的特殊防卫条款,实现与刑法规则的衔接。在执法中,注重通过典型案例引导理念转型,确立“过错方先动手”“防卫人已采取避免冲突措施”等界分标准,推动从“结果导向”向“行为评价”转变。在普法中,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消除“防卫即互殴”的认知误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陕西日报】为公民行使防卫权提供有力支撑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13353.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2025-07-1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现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既是培育符合党和国家政治理念与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理路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红色资源既囊括了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载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体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借助人物感知、理论学习、环境体验、场景触动、情感共鸣、实践参与等环节,不断强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育人实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有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形式,具有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要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落实政治要求,观照时代特征、融通育人理念,以讲深讲透讲活的话语形式、用心用情用理的叙述载体、做深做实做细的活动方式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凸显新时代党在高校建设中的总体目标和根本方向。 时势与事态相融通。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贯穿历史记忆、映照现实的物质载体和精神线索,以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相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形式,打破历史与现代、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边界,为高校营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环境。 内在与外在相融合。红色资源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将宏大的历史架构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行的教育素材。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心理基础、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长期性、稳定性的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表征 高校“大思政课”是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生成基础的统一性。红色资源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生、发展以及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大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道理、哲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方法在高校场域下的综合运用。二者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具有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文化根基的共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以人格塑造、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等形式体现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功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内涵要素的话语重构和时代表达。 育人功能的相似性。高校“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在功能属性、活动平台、育人合力方面的升级改造,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具有铸魂育人、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出发点都在于通过构建话语体系、实践体系,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立德树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实践路径 健全制度体系。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科学思维进行综合布局。一是夯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充分协调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综合运用红色资源的各类要素,使各部门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协同发挥“引水入田”的教育效果——既要确保各部门共同发力,也要协调均衡,避免教育活动的同质化、重叠化。二是通过评估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的协作运行,提高红色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可行性。 创新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学段衔接,促进一体化建设。要将红色资源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注重对大学生在知识层次、学科视角、专业能力、就业取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有序衔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黏附力”和针对性。二是拓展育人场域,凝聚教育合力。在坚持发挥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功能的同时,拓宽以班团建设、朋辈牵引、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建的生活教育界限,提升以家庭熏陶、家风教育、家长培育为一体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以场馆建设、资源互补、师资协同配合的社会教育矩阵,建成区域联动、资源联通、优势联合的育人新格局。 激发理论活力。要不断更新叙事内容、优化表达技巧、创新表现形式,拓展红色资源的内涵。通过创设有温度的红色文化育人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中,不断增强新时代红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做到理性分析、感性触动、柔性驱动。 丰富教育载体。一是加强活动联动联通。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日常教育、专项教育、专题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红色元素和思政元素。抓好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点事件开展仪式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二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以校史校情为基本内容,深入挖掘高校攻坚克难的历史史实,重点突出功勋教授、劳动模范、最美辅导员及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典型代表的先进事迹,形成理实并重、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育人材料。深度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促成校内外资源联动和育人共建,积极打造高校“红色+N(法治、教育、科技、人物)文化之旅”等教育IP。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2024A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军政:让红色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引擎 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49&eid=52017&sid=241462&idate=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09_5885356.shtml
2025-07-14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
2025-07-12"携手•对视"看见彼此 中国-中亚青年媒体文化互鉴活动举行 "Hand in Hand, Eye to Eye" China-Central Asia Youth Media & Cultural Exchange Event Successfully Holds (记者:王晶 孙聪) 【陕西国际传播中心】"携手•对视"看见彼此 中国-中亚青年媒体文化互鉴活动举行
2025-07-10近日,以“‘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新疆政法学院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亚欧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等承办。开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荣刚主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跨越十二年的山海,从“罗马法与中国法的传承与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到“‘一带一路’与亚欧法律文化对话”“丝绸之路与和平之路”,再到本届会议主题“‘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每一次的相聚都蕴含着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追求。他指出,本次主题兼具守正与创新,会议将践行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发展献智。 主题发言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文化、原则与规则、民商法的理论与实践、万民法和国际法、环境、经济与科技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闭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自2013年“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以来,七届会议坚持相向而行、开放办会,议题不断深化,友谊跨越疆界。长安与罗马的相遇,是两大文明的对话,更是人类智慧的共鸣。这条以学术铺就的丝路必将绵延长存,结出更丰硕的文明之果。 【民生网】聚焦“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七届“长安与罗马 两个文明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 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72858
2025-07-09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强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历史文化街区镌刻着城市的过往记忆,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街区众多,目前拥有包括古建筑、历史街巷、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68片。这些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必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顺应时代需求,以文化数字化建设为依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是融合了静态历史与鲜活生活的综合动态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使城市能够留住其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要关注居民生活的延续性,让街区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也要兼顾实际、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的独特风貌,也要让街区的发展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活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包括数字化测绘与建档、数字化展示与宣传、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秉持自身文化特色,利用好数字媒介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加强科学引领,实现科学布局。促进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打造历史特色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地标,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统筹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和数字工具,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文化资源。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数字存储等手段来保护、管理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创新实践,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着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转换发展动能,积极打造现代文明的“数字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一是要持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从物质载体到文化基因的全要素记录。二是要进一步构建高水平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团队,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积极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既懂传统文化又善用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与政策保障体系,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发现—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数字化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为文物和遗址提供精确的数字化记录,还能通过虚拟重建、智能监控等手段加强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一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形态转化。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高精度建模等数字化手段,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街道布局、景观小品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二是要通过数字化创新文化资源呈现方式。发挥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与运算分析能力,对街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高精度复原,实现对街区文化历史形态的重现。三是要通过数字化丰富文化资源的展示方式。通过打造数字场景,利用“无人机+VR”的可穿戴设备等手段,让游客在交互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变。 以数字化赋能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梳理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将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和讲述人文精神的文化空间。一方面要突破传统观展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新型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数字文化新形态,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支持数字藏品、元宇宙剧场等创新形态与街区历史文化融合发展。 要树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以“文物+”“数字+”思维主动融合现代消费、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开发沉浸式数字消费产品、文旅IP及文创产品,鼓励用原创IP讲好陕西故事,实现文化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街区引入数字文娱、影视创作、演艺直播等新业态,推动文化街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资源活力与创新能力。 要促进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从“浅融合”不断向“深融合”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与街区内的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商业、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与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旅游目的地或创意产业园区。实施“文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特色数字文化产业群。在此过程中,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又要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日报】姚倩: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8/11/content_915876.html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又极其抽象的概念,在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被引用最多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的定义:“文化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能力与习性。”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社会成员后天习得的;文化在性质上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国家安全文化兼具文化的共性和国家安全的特殊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在本文中使用了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表述,而没有使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理论、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思想此类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呼应,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用语上要保持一致;二是考虑到文化和理论、思想相比,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能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内容。 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要在理论上厘清二者的关系,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和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否有内在的契合性。 国家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历史延续性。虽然我国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和当代的国家形态存在差别,但是国家安全问题却是每一个国家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例如,大禹通过“五服”制度建立的是天下国家,虽然它和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是存在区别的,但是都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以“封建”为统治方式的周王朝和以郡县制为统治方式的秦朝,以及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汉朝,统治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国家安全问题都伴随着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始终;无论是中原王朝政权还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在我国历史上的普遍性。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属于传统安全的范畴,我国古代王朝也都存在这些国家安全问题,每个王朝的统治者也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王朝的国家安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王朝还不存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也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的发展性。 国家安全问题除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历史延续性特征。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政治、军事、经济等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不是某个朝代、某个时期特有的。前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后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例如,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内外朝制度对明清时期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出政治安全问题的延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不但在内容上决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也从深层次上形塑了其精神品质和理论品格。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渊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中找到原型,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更加契合,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但是治国理念、安全文化并不能直接指导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而是会给我国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产生以下启示:一是要依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政策和理论,从“新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深化认识的结果,以及“发展”和“安全”关系的适时调整,也反映出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变化性。二是可以抽象出更高理念层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发挥对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指导作用。 由于历史时空的转换,维护国家安全的背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需要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提炼、归纳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原则与内容、遵循的规律、机制与途径、价值及新时代发展趋势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抵制和批驳国家安全思想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也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通过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稳定的国内外安全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文化,挖掘、提炼、总结、传承、发展这些优秀的国家安全文化,对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不但可以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精神内涵上的指引,还可以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林: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https://www.cssn.cn/gjaqx/202508/t20250807_5909742.shtml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