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 引领学科特色发展

  • 2017年07月03日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9日第8版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特色引领,建设高水平学科队伍,打造标志性研究成果,自觉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及西北地区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着力建设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 凝练特色研究方向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是我国按大区设立的五所政法类重点院校之一。学校至今已有80年办学历史、38年硕士研究生和5年博士研究生培养历史,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法人才培养和法学研究中心,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16年10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召开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

西北政法大学地处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是关系国家利益的重大需求。学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找准定位,自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凝练国家急需的特色研究方向。2012年,由中央政法委作为主持论证单位,学校申报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高级法律人才培养项目”获准立项。该项目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至今已招收5届共52名博士研究生。2016年首届博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其中,“首批反恐方向法学博士通过论文答辩”被评选为第一届全国十大法学教育新闻。

2016年1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成立。

多年来,学校学科建设紧紧围绕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凝练国家急需的反恐怖主义等特色研究方向。2016年,学校整合已有的反恐怖主义人才培养和研究平台,率先成立了能够培养本硕博人才、全国唯一的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这两年中,已成功召开两届“总体国家安全法治”长安论坛。在长期的反恐怖主义学科建设过程中,校长贾宇教授带领数十人的教授、博士团队连年多次深入新疆、西藏等西部边疆一线开展广泛调研,获取反恐维稳、边疆治理、兵团建设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有的已转化为国家立法或政策。

此外,学校在一带一路法律合作、西北地区环境资源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有许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研究成果转化成立法建议或被相关部门采纳。学校与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陕西省贸促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涉外法律培训基地和涉外法律专家库。学校先后开展的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枫桥经验”研究、深圳市福田区人民调解“福田模式”研究等,受到中央和地方政法机关的高度评价,为国家安全稳定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贯彻“双千计划”汇聚“理实并重”的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特别是法学学科队伍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多年来,学校实施中青年法学教师挂职基层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同时聘请实务部门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务的相互融合,法律人才互聘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2013年我国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的“双千计划”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近5年来,学校先后有61人次在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教育部、基层司法实务部门、媒体单位挂职锻炼。2013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在学校召开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现场会,推广介绍学校经验,取得良好反响。

学校在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上,通过设立 “长安学者”、“长安青年学者”,加大力度引进二、三级教授等方式,机制创新、外引内培,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教师中现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余人次入选国家、教育部、陕西省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30余人次获得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需求导向、协同创新取得大批高水平特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区域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学科优势,协同创新拓展研究领域,围绕国家安全、反恐维稳、边疆治理、兵团建设、一带一路法律合作、西北地区环境资源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特色研究领域开展研究,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取得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5年,学校教师在 《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812篇,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法律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209部。目前,学校承担各类课题5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17项,其他中央部门社科专项课题及省级社科基金课题13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3项。《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1949)》《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等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校创办了 《法律科学》《西北法律评论》《西北人文评论》《法学教育研究》等十几种学术期刊。其中《法律科学》是“法律类核心期刊”、“法学类最重要的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 “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陕西省权威人文社科学报;2017年,《法学教育研究》成功入选CSSCI来源集刊。

产学研一体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应当建立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研究体系、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和一流的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作为国家部署在西北地区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培养质量,努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2008年,学校首创与地方司法机关共同实施的法科研究生担任半年见习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制度,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效果。学校与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合作,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实训基地,目前总数已达50多个。2015年,学校获批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单位,为研究生实践教学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学校还积极探索法律“诊所教育”,该教育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法律“诊所教育”的西北模式,在全国享有盛誉。

在就业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到祖国西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为西部边疆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5年来,学校为西部边疆地区培养输送各类人才492名,其中内地生源志愿到新疆、西藏就业工作的有296名,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在西部边疆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得到中央有关部委和陕西、新疆、西藏等地方领导的充分肯定。

坚持特色发展制订统筹推进的学科建设计划

学校在2016年制定并实施了“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及“法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计划”、“省内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特色学科扶持计划”四大学科建设计划,同时从学校到各学院、各学科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由此,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学科建设。

学校法学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自2001年起法学就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法学成为省级优势学科。法学是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制订了“法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积极打造反恐怖主义跨学科研究平台,加强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国际航空法、一带一路法律保障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在法学领域成为国内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制高点。在提高法学学科实力和水平的同时,学校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在法学以外学科设立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计划”、“省内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和“特色学科扶持计划”,继续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

综上所述,西北政法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追赶超越战略的要求,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引领学科特色发展,在学科建设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探索国内高校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亚欧法律研究中心及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授牌仪式

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启动仪式

首批反恐方向法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涉外法律培训基地揭牌

第二届“总体国家安全法治”长安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