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学院构建多科性高等院校

  • 2005年03月25日
  • 人民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发扬传统创辉煌
西北政法学院构建多科性高等院校

段兵

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教学大楼

  西北政法学院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

  她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诞生,从延安宝塔山下走来,历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之演进,经六十多载风雨洗礼而弦歌未辍。

  1937年7月,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1937年到1939年两年间,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入党。毛泽东充满激情地说:“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1963年,西安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教育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管理,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在此期间,学院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任中宣部副部长高俊良就是69级的毕业生。1978年,国务院批准复办西北政法学院,归最高人民法院和陕西省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80年划归司法部领导。2000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院划转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体制。

  六十多年来,西北政法学院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占地1347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580人、研究生1397人,共有22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3个校级研究机构、21个研究中心,法学特色鲜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工科等四大门类协调发展,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

  进入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北政法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7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2000】3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申报将西北政法学院办成西北政法大学。

  这一新的奋斗目标令西北政法学院师生深受鼓舞。院党委认真研究后认为:西部大开发、高教大发展以及中央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决定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当前,西北政法学院必须振奋精神,发扬传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大力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争取早日实现学院发展的新跨越。

  以法学为特色 多学科协调发展

  多年来,西北政法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按照注重法学与相关社会科学交叉,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利用法学学科的优势和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商学、工学学科相互支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自身办学条件,积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实践中短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北政法学院除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英语、行政管理、新闻学等6个本科专业外,又设置了哲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刑事科学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这22个本科专业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商学、工学四大学科门类。其中,社会科学门类的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4个一级学科,人文学科门类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3个一级学科,商学门类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4个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法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五大学科门类。除法学是西北地区的优势学科外,哲学、政治经济学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由著名新闻教育学家何为先生创办的新闻系现在也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完成了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转变,形成了以法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富有特色的专业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西北政法学院从2001年起,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通过遴选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梯队学历层次、加强整体科研攻关、加大经费投入等手段,推动刑法学、哲学、法理学等学科再次跃上新高度,具备了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国际法、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学等学科迅速崛起;刑法学和法学理论学科先后被批准为司法部部级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10个学科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并形成了近60个相对稳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陕西省唯一的哲学重点学科。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78项。

  吸纳优秀人才 汇聚学科队伍

  西北政法学院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本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引进高层”的方针,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条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学院先后制定、实施了《西北政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九五”规划》和《西北政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规划》,并通过人才引进、在职提高、岗前培训、改善待遇、严格考核等措施,重点做好引进、培养、提高和考核等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重点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西北政法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对来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配备学术助手、提供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岗位津贴以及晋升职称等方面出台了倾斜政策。学院还采取人才柔性引进等措施,吸引国内著名学者来校从事阶段性工作。

  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西北政法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不仅全额承担教师在职读博期间的全部学费,还在工资、津贴、晋职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现在,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78位教师中,已有28人获得博士学位并回校任教。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证了西北政法学院教师队伍数量的稳定增长、结构的改善和教学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71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07人,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30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319人,占教师总数的45%;有12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名教师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师,90多名教授专家担任全国以及省级学术团体的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形成了一支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结构趋于合理的、素质较高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发挥学科优势 注重育人质量 培养复合型人才

  早在1996年,西北政法学院本科教学就曾在全国政法院校中被评为优秀。2001年,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西北政法学院再次获得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殊荣。

  多年来,西北政法学院始终把教学作为学院经常性的重心工作。特别是通过1998年的“全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和2000年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会”,使全校师生在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扩大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法与商、法与文、法与管理学科的结合;通过课程设置与学生跨专业选课,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彼此支持与互补;通过压缩总课时,加大选修课比例,给学生自学和实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学院还积极开展教学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用人单位也对西北政法学院的毕业生感到十分满意。

  近年来,西北政法学院新建了10多项办学急需的工程,园林景观式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校园网及其它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进展迅猛,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法学专业被陕西省政府评为“省级名牌专业”,“经济法学”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正迎着新世纪的朝阳谱写着新的辉煌!

北校区图书馆
南校区图书馆
校园一角

相关新闻

  •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学术讲座第2期】李建欣作题为“新时代我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之构建”学术讲座

    6月3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李建欣应邀莅临我校作题为“新时代我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之构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锋副教授主持。 李建欣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构建新时代我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展开,讲解了我国宗教学的奠基过程和当下我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路径。他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提出了自己对新时代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英副教授、狄蕊红博士、何叶博士及西北大学曹振明副教授与谈。来自陕西省社科院、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学者及我校本硕博士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 (供稿: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

    2023-06-09
  • 【两办《意见》大家谈】李大勇: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的法学教学体系

    编者按: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蓝图,为法学院校创新推进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推动在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我校特邀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推动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的法学教学体系 李大勇 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在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党和国家统筹规划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的第一份中央文件。文件“健全法学教学体系”部分明确了法学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对法学教育进行了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类型化阐释,对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论述。对此,结合教学管理工作以及“三全育人”浅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法学教学体系中贯彻了“全员育人”理念。在《意见》中教育主体涉及学校、法治工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突破了传统意义把全员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形成多主体互动式的培养机制。在文件中把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通过法治人才培养这个纽带联结起来,不同的主体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以法治实践需求为导向、在法治工作部门的支持下,把研究生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衔接起来,开展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认证试点工作,提高培养质量。法学院校和法治工作部门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进行有效衔接。 第二,在法学教学体系中体现了“全过程育人”理念。在《意见》中法学教学体系遵循了教书育人和学生成才的客观规律。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整个教学体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入学时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到为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完成从学生到法律人的职业转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其次,构建一体化法学教育层次。这包括法学教育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机制,法学理论教学与法学实践教学一体化协调机制,法学教育、法律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机制。发展职业教育、夯实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使法学教育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法治人才培养成效上相得益彰。 第三,在法学教学体系中彰显了“全方位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理念意味着要塑造一种全社会、全体制、全时空、全要素协同育人、系统育人的教学体系。《意见》中通过历史与现实(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与实习实训)、理论与实践(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国际与国内(涉外法治与国内法治)、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互联网+、智慧课堂与线下教学)、学校与社会多种维度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2023-05-28
  • 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今天,中央政治局围绕这个内容举行第2次集体学习,目的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的认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措施。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于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事实充分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两年多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地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呈现新气象。但是,从调研情况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总体看,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布局:一是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二是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第一,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是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的根源之一,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助于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 第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一方面,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强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现代资本市场积极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增长点。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构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来源:《求是》第8期)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