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立足岗位书写报国之志——三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 2018年09月25日
  • 人民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873
阅读

  爱国之志,中华魂魄;奋斗之行,时代强音。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需要用热血挥就、用奋斗书写。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重在践履、贵在力行。广大知识分子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用行动来映照家国情怀。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无不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表达。近代以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上下求索、前仆后继,甚至甘洒热血、慷慨赴死。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一批知识分子突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照亮着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挺起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爱国奋斗精神新的内涵,那就是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它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是实验室里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的刻苦钻研,是埋头案牍间述学立论的潜心思考,是立德树人、化育英才的循循善诱,是勇攀科技高峰、护驾国之重器的创新自信,是奔走野外探测山河的寂寞坚守,是深入田间地头传授技术的耐心细致。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和地位,都要怀揣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民族的赤诚之意,对知识的炽热之心,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年做一件事,只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钟扬一生追寻高原种子,只求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宝库。勇于担当、引领创新,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宝贵品格。面对转型发展的急切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滚滚潮流,知识分子尤当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搞技术,就要不甘雌伏、奋发赶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搞创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时代精品。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60多年前,几千交大师生,从黄浦江畔奔赴渭水之滨,扎根西北荒原教书育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来是知识分子的无悔选择。广大知识分子要弘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壮怀大我,把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基层是发展空间广阔的舞台,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是建功立业的热土。要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诊室课堂、车间工厂,传授致富技术,贡献发展良方,用智慧点亮希望,用知识造福群众,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浇灌爱国奋斗精神之花。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员:砥砺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一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人民日报评论员:政治引领聚人心——二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相关新闻

  • 我校毕业生刘德琳入选2025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我校2024届硕士毕业生刘德琳入选2025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他先后走进西安工程大学、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讲述自身扎根基层、勇于创业的奋斗历程,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刘德琳在本科学习阶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休学创立陕西呦呦鹿鸣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后续本科及硕士在读期间,他兼顾学业与企业经营,深耕“文化 + 科技”创新模式,致力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数字化文创产品。历经9年发展,公司累计打造1300多种文创产品,拥有9800余项知识产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他以 “永为少年”的信念,用青春实践诠释了“以文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创业初心。 2025年陕西高校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暨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西北大学举办,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出席会议并为刘德琳等15名报告团成员颁发“2025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聘书。这不仅是对报告团成员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广大青年学子的一次深刻教育和多元激励。 学校将以刘德琳等报告团成员的先进事迹为引领,鼓励广大优秀学子勇敢追逐梦想、在奋斗中服务社会,在奉献中创造美好人生!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聚焦生涯规划、突出精准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引领学生在职业探索中明晰方向,助力学生积极开拓多元就业渠道,灵活应对就业环境新变化,以朝气蓬勃之姿融入就业创业浪潮,以青春实干之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谱新章。 (供稿:招生就业处 撰稿:薛倩 审核:孙静)

    2025-06-09
  • 西北政法大学2025年教学科研岗位人才引进与招聘公告

    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一、招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3.博士研究生年龄35周岁及以下(1990年7月1日后出生)。招聘的学术骨干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正高级职称者年龄45周岁及以下(1980年7月1日后出生),具有副高级职称者年龄40周岁及以下(1985年7月1日后出生);具有正高级职称并具备陕西省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聘用条件之两项的学科带头人,年龄50周岁及以下(1975年7月1日后出生);具有正高级职称并具备陕西省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条件之两项的学科领军人才,年龄55周岁及以下(1970年7月1日后出生)。 4.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或技能条件。 5.适应招聘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6.具备招聘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各类别人才引进、招聘具体条件可咨询人事处,联系人:王老师,电话029-88182596。 (二)不符合报名应聘的主要情形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受过开除处分的;在立案审查期间或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的。 2.曾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的。 3.现役军人和在读的非2025年应届毕业生。 4.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需要回避的。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有服务年限规定且服务年限未满的;特岗教师、“三支一扶”人员在服务期内的,服务期计算时间截止2025年12月31日。 6.失信被执行人。 7.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本次招聘要求的。 二、招聘计划 三、应聘程序 学校按照网上报名、资格审核、考核、体检、心理健康测评及思想政治表现审查、公示、聘用等程序进行招聘。 (一)网上报名 1.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 2.应聘者应在西北政法大学人事处网站(http://rsc.nwupl.edu.cn)资料下载栏目下载并填写《西北政法大学应聘人员登记表》,并将相应的报名材料(《登记表》、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职称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科研成果、获奖等相关材料)原件扫描后压缩打包以附件形式同时发送至各单位联系人邮箱和人事处邮箱。邮件名称和附件名称统一书写为“应聘岗位-毕业院校-专业-学位-本人姓名”。人事处联系人:王老师,联系方式:029-88182596,nwuplszkzp@163.com。 (二)资格审核 学校根据招聘计划和《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引进与招聘办法》(西法大党政联发〔2024〕4号)规定的招聘条件,对应聘者提交的应聘材料进行审核。 (三)考核 学校对通过资格审核的人员以面试、试讲等方式设置若干测评要素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应聘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学术科研能力、工作经验等与招聘岗位相关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 (四)体检 根据考核成绩按照1:1的比例确定体检和考察人选,由学校组织到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五)心理健康测评及思想政治表现审查 学校组织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思想政治表现审查,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现实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并再次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复审。测评、审查不合格的,取消应聘资格。 (六)公示 拟聘人员在学校人事处网站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七)聘用 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学校按规定办理后续相关聘用手续。 四、相关待遇 学校按照国家、陕西省及学校有关政策为引进、招聘的人才兑现相应工资、保险及各类福利待遇。引进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绩效工资可“一事一议”实行年薪制。 学校对招聘的人才采取首聘期考核制,首聘期合格的人员,学校根据编制管理实际,可分批有序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入编手续办理完成前暂按人事代理方式管理)。 五、其他事项 (一)应聘人员应确保所提供的材料真实、准确且符合招聘要求,如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应聘资格。 (二)应聘人员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电话准确并保持畅通,因提供联系方式不准确或不畅通造成有关问题,责任由应聘人员承担。 (三)本公告未尽事宜以上级和学校《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引进与招聘办法》(西法大党政联发〔2024〕4号)等相关规定为准,由西北政法大学人事处负责解释。

    2025-05-09
  •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评估服务项目结项

    记者4月14日从自治区司法厅获悉:4月13日,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评估服务项目专家论证暨结项会在北京召开。自治区司法厅、西北政法大学项目组会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探索研究提升新疆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4月13日,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评估服务项目专家论证暨结项会在北京召开。自治区司法厅供图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0名国内行政法学权威专家,以及受邀出席会议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相关负责同志对项目成果进行研讨论证。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新疆法治政府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法治新疆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4年1月,自治区司法厅委托西北政法大学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评估工作,旨在通过第三方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资料梳理、座谈交流等方式,科学评估、精准诊断新疆各地、各部门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推动新疆法治政府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历经一年多的努力,项目取得了50万余字研究成果,包括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评估报告、典型经验、蓝皮书、评价指标体系、数字法治政府建设评估报告、自贸试验区法治保障评估报告、法治社会建设和法治新疆建设评估报告等八个成果报告。 总体评估报告总结新疆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与建议。蓝皮书全面介绍了新疆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突发事件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方面内容。指标体系以可量化、可实操、可对比为目标,强化指标引领、目标导向、问题意识、示范效应、反思功能、定性定量测评。 目前项目组已在新疆6个地州市及下辖26个县区市共计32个单位试运行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助力法治政府建设量化推进。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项目任务重、质量高,高校与政府部门协同攻关,研究深入、务实,内容丰富,展现出了新疆法治政府建设鲜明特色。既是对新疆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总结、规律把握,又是稳边固边兴边强边、促进民族团结、边疆治理的法治研究报告,开创了边疆法治政府评估的“新疆范式”,全景式呈现了边疆治理法治化的“新疆经验”,建立了新疆法治建设校地协同的“问题诊断—对策研究—实践转化”全链条机制。 自治区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新疆法治政府建设的实际行动,推动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同时,也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探索和创新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评估服务项目结项: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795714-500006201274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