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点击显示栏目

【党建风采】党建统领谋新局 凝心聚力促发展——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建“1235”工作模式概述

  • 发布:2022年11月01日
  • 浏览量:

近年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切实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聚焦“如何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一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逐步形成了党建“1235”工作模式。

一、围绕“青马工程”1个中心

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才能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青马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学院党委始终围绕这一中心,不断创新培养方式,逐步形成系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学院党委结合专业特点,指导成立了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学社,以学社为依托,自主创办了《自觉》期刊,打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精度大赛品牌效应突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社已经成为学院青年学子学习、思考、感悟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地,在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引领青年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好“2个平台”

一是建好覆盖全院的“哲社青年”微信公众平台,扎实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两年来累计发布推送352篇,20万余字,总阅读量14.3万余次,关注人数由2020年的105人增加到2022年的1042人,公众号关注量增长十倍,为深入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建好“哲社党员之家”微信公众平台,学院党委依托该平台,努力打造一个集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工作、党建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化平台。平台建成以来,面向全院师生共计推送124篇高质量推文,充分发挥移动终端设备快捷方便的特点,延伸教育阵地,拓宽工作内容,以“碎片化”“微教学”等方式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科学化水平。

三、健全3个工作机制

一是“党政合作责任共担”领导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干部任用、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在“青马工程”建设、学院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

二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政治核心机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抓手,认真落实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通过召开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及时有效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上级党组织决定落实落地。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制度,切实将政治学习教育融入到党支部日常建设。制订出台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办法》《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落到实处,设立廉政监督员和廉洁信息员,凡涉及师生利益的问题均由廉政监督员和信息员参与监督。

三是“提升攻坚克难能力”责任担当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体系,建立工作任务落实和督查督办机制。学院党委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巡视整改暨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守纪律规矩 加强作风建设”,通过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查找工作不足并切实进行整改;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提高思想认知和工作能力。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辅导员老师座谈会、新进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欢送会、与统战对象联谊交友等,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将“提升攻坚克难能力”责任担当机制落到实处。

四、深化5项工程

一是深化学生思政教育固本提升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立德树人,以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重心,不断深化学生思政教育。低年级学生以习惯养成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为主、高年级学生以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深化“党建+业务”内涵发展工程。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深入开展以引领和服务为主题的党建带团建、带学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建立学院党委委员联系一个支部,党委书记联系党外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生党员制度,搭建交流平台,从职业规划、激励评价、人文关怀等方面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成长。

三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将“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同时以争创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在提升课程质量的同时,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着力打造更多“金课”。注重把“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相结合,教师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日常载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也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新途径和新载体,为教师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拓展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深化实践育人工程。学院依托第二课堂建设,构建了以思想引领为主体,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实例中感悟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品牌赛事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先后与周至县人民政府、黄陵县人民政府、长安区司法局、西安财经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共建了多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学院始终坚持将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先后在关中书院、横渠书院、山阳县伍竹园中心小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活化实践育人特色。

五是深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主题教育之中,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组织开展课程评估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强化“一流专业”建设,哲学学科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哲学和社会学被评为陕西省一流学科。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推动培养模式创新,在提升质量和培养综合素质两方面实施有效措施。近几年,育人效果初步显现,哲社学子在校内外辩论赛事、“大创”项目申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表现优异。

党建“1235”工作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相辅相成,体现了党建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处于中心位置,是党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个平台”是党建工作的抓手和载体;“3个工作机制”是确保党建工作顺畅运行的基本链条;“5项工程”是党建工作的核心要素,是发挥党组织两个作用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学院党委将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建“1235”工作模式的育人功能,让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引领学院青年学子思潮,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崇高、人民立场坚定、服务本领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供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