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 2018年10月23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进入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应向何处去?一个蓬勃而积极的时代,需要最正能量的公共价值观。作为传播公共信息、引导公共舆论的核心工具,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和新媒体的不断变革,新闻传播的学科价值究竟应如何准确定位、如何适应变化、如何引领实践,既是该学科领域研究生广泛关切的问题,也是这一学科的青年学子们困惑求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正是日前于西北政法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的主旨所在。

10月20日至21日,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来自媒体的业界专家,以及全国30多所高校的40位优秀研究生相聚西安,共襄盛会。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在全国上百篇研究生论文投稿中,论坛主办方学术委员会认真评选出四十篇论文进入现场评比阶段,于10月20日举行的分论坛上,经由研究生现场宣讲和专家组打分,最终评选出了第二届“何微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获奖青年学子。同时,此次论坛还通过新闻传播学科编辑论坛、院长论坛等活动,多方面引入观点,就新闻传播学科、特别是政法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和研究问题究竟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何微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思想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何先生历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兼北京分社社长,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陕西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等职务;何先生学术成果丰硕,撰有《新闻科学纲要》《关于古代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等新闻学著作,在新闻史上与“北甘南王”齐名,享有“西北何”之美誉。

为了继承和发扬何微先生的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何微新闻奖”的研究生论文评选活动。

正如10月20日的开幕式上,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漆思教授致辞中所言:我校连续两届开展“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的初衷,是为了深切缅怀何先生的新闻业绩和教育贡献,追思何先生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高尚品格,表彰优秀新闻传播学子,以及搭建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交流的平台。

论坛主办方代表,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女士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个交流碰撞学界业界新思想、新情况、新观点的平台,是一个培养与输送人才的契机,也是激励优秀研究生的加油站。“希望通过以何微先生命名的这个奖项,能够发掘人才,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文璐表示。

“在会议扎堆的季节,多以知名学者参与讨论为主,而面向研究生的论坛则是少见的,这正是其价值及难能可贵之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志武教授指出,青年是学科的未来,希望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年轻的学者敏锐的眼光,严谨的学术训练,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青年学子:学术思考紧密联系时代】

本次论坛的入选研究生论文大多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话题紧密相关,如算法新闻、大数据伦理等。根据参赛同学的现场表现以及此次研究生论坛的初评、盲评的综合得分,本次“何微新闻奖”最终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以及优秀奖20名,并于10月20日下午举办了颁奖典礼。其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曹然、重庆大学的赵帅杰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赖凯莉等三名同学喜获一等奖。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飞,何微先生长子何安琪等为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参加此次论坛评选活动,我很感谢评委老师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获得一等奖的曹然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想。重庆大学的赵帅杰表示,感谢此次论坛为入围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大咖、交流学术的平台和机会,从中开阔了视野,在会议满满的仪式感和节奏紧密的发言中,得到了锻炼,受益良多。

参会的研究生代表、华东政法大学的王迪同学也称,交流是学术创新的阶梯,也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何微论坛能够为初入学术大门的懵懂学子拨散迷雾,指导方向。

【学术编辑:研究要避免盲目求新】

为了更好地探讨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10月20日晚,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论坛顺利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编辑马婧,《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陈利云,中宣部研究员秦强,《人民法院报》总编室副主任徐光明,《人民周刊》副社长兼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编程文静等学术刊物编辑与参加论坛的师生一起,讨论了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

学术编辑们强调,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应进一步加强学术讨论与实务经验的融合。文璐指出,就目前来看,学界与业界在新闻期刊论文上融合度不够,学界论文论述精到全面、逻辑性强、规范度高,具体详细,有诸多注释出处,因此可研究的价值更大;而业界论文的优势则在于实践性强、可信度高、对当下热点把握度高,语言生动活泼,有感染力。但业界论文大多只限于个人的经验总结,对于事件的本质未做深入探究,学术研究价值不高。二者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还应避免盲目求新,做好内功。隋岩教授就强调,当今不少媒体对新现象的报道繁多,缺乏对现象深层次的分析,导致报导没有深度可言,希望新闻人能用更具有学理性的新闻来吸引眼球;同时新闻人需要涉猎更多学科,借其他学科之力之视角,来研究解决新闻学问题。

此外,学科的发展还不能脱离时代的背景。中宣部秦强研究员强调,“聚民心,展形象”是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定下的高要求,也是一切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院长论坛:借力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本次论坛上,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应如何提升,参会的诸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当前,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着需要加强与实务界“接轨”的问题。参会的部分院长表示,高校的新闻类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实务导师的聘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

如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就指出,新闻教育本来就应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想要引进的实务类师资虽然很多是业界资深媒体人,实操能力突出,可由于不具有博士学位,难以适应高校的职称晋升路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黄俊雄教授也表示,实务人才的培养上缺少资金的投入,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也不高。

对于政法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而言,除了对接实务,还需要探讨学科的定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就表示,政法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法学学科的支持,需要加强自身在传媒法治方面的研究。

“新闻传播从以前的小学科发展为社会显学,需要提出困惑,讨论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才能引领社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已经是时代命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所指出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新闻传播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实务则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体工具。借助此次“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帮助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学子进一步厘清发展目标,青年研究者进一步明确担当使命,正是论坛举办的初心所在。

未来,带着这份初心,相信有更多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人才将会参与到对何微先生精神的继承中来,参与到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建设中来!

(撰稿:新闻传播学院 宦佳)

相关新闻

  • 刑事法学院召开2024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推进会

    为推进科研重点工作,围绕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刑事法学院于10月7日晚在长安校区格物楼资料室召开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推进会。我校原副校长郭捷教授、刑事法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及学院部分教师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孙学龙主持。 郭捷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进行了辅导。她表示,项目申报要有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要认识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对提升学科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随后从项目选题的问题意识、论证的规范性与深入性、前期成果积累的代表性等方面,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进行了经验分享。 院长冯卫国作动员讲话,鼓励年轻学者秉持信心、耐心与努力,脚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王政勋教授、付玉明教授与年轻学者就科研方向、科研规划、科研瓶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副院长刘仁琦通报了学院近5年来的科研总体情况,并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的申报工作进行了安排。 (供稿:刑事法学院  撰稿人:刘仁琦  审核人:孙学龙)

    2023-10-09
  •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举办“话中秋,迎国庆,共庆民族大团结”茶话会

    9月29日上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办“话中秋,迎国庆,共庆民族大团结”茶话会。党委统战部、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少数民族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马玲,校团委书记徐京平,国家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侯颖怡向全体师生表达了最诚挚的节日问候与美好祝福。 少数民族教师代表穆兴天、斯琴,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杨亚男,少数民族学生方静在座谈交流中分别表达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的深刻认识和深切感受。 国家安全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表示,全体师生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理论学习,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强化思想建设;弘扬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专业优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活动中,藏族同学扎西曲宗和顿珠次旺表演的锅庄舞向大家展示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达斡尔族同学关蔺演唱的歌曲《乌兰巴托的夜》展现了乌兰巴托的优美和广阔。全体师生欢聚一堂,观看了民族团结主题电影《红色土司》,畅谈民族团结,话中秋、迎国庆,共同感受节日的欢乐。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2023-10-04
  • 我校第十二届外语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三届英语演讲大赛决赛举行

    9月27日,由我校教务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外语文化节开幕式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在长安校区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窦坤致开幕词,院党委副书记刘瑾主持开幕式。 本次大赛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进”工作纵深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经过近一个月初赛和复赛的层层选拔,来自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公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十位选手成功晋级本次大赛决赛。决赛赛制分为三个环节:三分钟定题演讲,两分钟即兴演讲和现场问答。 青年学子们以“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为演讲主题,运用外语生动阐释中国道路,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积极向上、奋斗激扬的中国青年力量。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刑事法学院2022级吕烨同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徐雨飞同学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并代表我校参加省赛。 英语演讲大赛是外国语学院外语文化节品牌活动之一,作为学院特色第二课堂活动,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一代大学生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时代风采。 (供稿:外国语学院)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