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思政魅力”带来的触动和惊喜

  • 2019年04月23日
  • 陕西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新时代如何上好思政课?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于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省不断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以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为引擎,打好组合拳,建立了教育工委、校、院(系)三级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全覆盖开展了大听课活动。我省不断推出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思政魅力”为“拔节孕穗期”的同学们带来了触动和惊喜。

1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4月12日至13日,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秦岭深处的原067基地热闹了起来。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青年师生代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的青年职工代表来到这里,开展了航天科普、航天精神溯源系列活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陕西凤县的秦岭山中,有一条17公里长的偏僻山沟。这个后来被称为“红光沟”的地方,就是067基地。在这里,老一代航天人谱写了中国航天动力事业发展史上感天动地的西迁精神。

在原067基地11所旧址一处废弃的简易厕所旁,航天六院11所的退休专家傅永贵,为师生们讲述了“厕所里造出发动机”的故事,深深震撼了青年师生。

“在这里,我找到了航天人的本心,我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老一辈航天人扎根深山2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种情怀就是我们青年学子的榜样。”刘双喜同学说。

“培养大学生航天精神,传承航天人的优良传统,就要让同学们铭记我们航天发展的历史,了解老一代航天人扎根西部、无私奉献、为大家舍小家的爱国情怀。”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说,学校计划用一年的时间,组织青年师生奔赴国内多个航天“三线”建设旧址,用老一代航天人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使思政教育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苟昭赟老师表示:“思政课要成为‘有温度’的‘金课’。我们只有坚持守正的精神扬升和朴素的情怀下沉二者的内在统一,为学生提供‘精神花园’和‘精神家园’的价值引领,才能具有打动人心、触动灵魂的‘穿透力’。”

2 思政小课堂结合社会大课堂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3月25日,在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天祥老师的课堂上,他正带领同学研读毛泽东的经典著作《矛盾论》。

自从在本科生中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以来,同学们阅读马列经典的热情大大提高。经济法学院2017级蒋丰荷同学在课后主动购买了《资本论》等书,尽管在研读过程中颇有些吃力,但是她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涉及灵魂和价值认同的教育。学校将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西安工业大学利用陕西丰厚的红色资源,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性,探索了推进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学校依托渭河流域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党建研究中心、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平台建设,将区域红色资源引进课堂,将学生引入社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建的多支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获得佳绩,其中《强“志”扶“技”助脱贫 追赶超越富陕西——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扶贫调查纪实》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2017年陕西高校大学生暑期脱贫攻坚专项活动‘一带一路’沿线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旬阳县小河初级中学以“日行一善争做美德学生”为载体,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传扬美德。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效果明显。

“日行一善”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善言、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学校通过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起到了“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大效应,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 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如何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有所收获?

满怀深情的诗朗诵《长征组歌》、舞台剧《金色的鱼钩》……所有节目都由上课的同学自编自导自演。除了欢乐与感动,这节“红色课堂”也将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入脑入心。这是不久前记者在陕西科技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看到的一幕。

任课教师、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获得者曹波俏说:“这门课程内容涵盖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想深刻理解这些内容,需要同学们身体力行去感受。”

学生们表示:“这样的思政课,能让人产生历史的现场感,我们都喜欢上。”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西安邮电大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专题+实践+创新”的崭新教学模式,以“新配方”激活思政课堂。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求知热情被充分激发,抬头率、到课率明显上升。同学们感慨地说:“以前都是读书了解马克思主义,现在参与编排思政情景剧,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感受到真理的滋味了。”

思政课改革,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火花”。

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艺术化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入脑入心,核心主旨就是要让思政课活起来。”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主任、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史晓眉说。

进入这个公众号,记者看到学校人文与国际学院以译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宗旨,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活动和讲话翻译成日语、英语;传媒学院等几个学院推出了“我爱·你主播”栏目,组织学生以时事新闻和热点事件为主题进行拍摄报道,引导学生把握舆论舆情的正确方向。

“这个年龄的学生更喜欢能引发思考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使他们爱听课,这样他们就会去思考课堂内容,在鲜活的事例中让理论入脑入心。”史晓眉说。

相关新闻

  • 【铜川日报】我校参与主办的第十一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在铜川举办 校长范九利致辞

    本报讯 (记者 陈娜)9月19日,由陕西省法学会、甘肃省法学会、西北政法大学主办,铜川市委政法委员会、铜川市法学会承办的第十一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在我市举办。 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刘丽,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一级巡视员肖育斌,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秘书长牛克俭,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甘肃省法学会副会长焦盛荣,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范九利分别致辞,陕西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王凯华宣读表彰决定,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梁云波出席。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曹全虎主持开幕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段林荣,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鹏,市政协副主席王红侠,市法院院长田鹤城,市检察院检察长毛朝霞出席。 刘丽在致辞中介绍了我市的基本概况、产业发展等,她说,举办“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必将进一步密切法治交流合作、促进法学法律工作整体跃升,希望铜川的领导干部、法学法律工作者要珍惜此次难得机会,多学习、多请教、多探讨,进一步提升我市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和法治工作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铜川、平安铜川贡献智慧和力量。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嘉宾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铜川实践。 肖育斌指出,经过陕甘两省法学会11年来的共同努力,“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已发展成为规范化、常态化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和合作平台,为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陕甘两省法学会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经验,确保论坛机制化建设更加完善、创新性发展具有更大空间,在区域社会法治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两省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据了解,本届论坛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弘扬照金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主题,共征集论文447篇,经专家评审组评审,65篇论文分别获得特、一、二、三等奖;8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活动分主论坛和分论坛两个环节,分别邀请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和主题发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各成员城市、观察员城市以及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有关领导、陕西省有关高校法学法律专家和学者参加。

    2023-09-21
  • 【法治日报】周敏:法治是化解环境风险重要保障

    法治是化解环境风险重要保障 为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指导地方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和响应处置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虽然很多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但仍有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因处置难度大等因素,对区域环境质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方面形成冲击。 突发环境事件通常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长期性等特征。作为一种非常态工作,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危机或群体性问题。所以,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时,必须全面推进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响应时效等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对此,我国先后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增加了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为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处于处置地方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线,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重点之一,其处置的科学性、及时性将直接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成效。因此,《意见》对于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意识、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关键要强化应急保障。《意见》从加强组织管理、优化支撑队伍、提升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切实强化应急保障法治化。首先,要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并不断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联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合力。其次,要以优化专业支撑队伍为保障,提升专业素质为目标,有效发挥应急救援人员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切实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动能力和临场实战能力。这样方可为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由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无显著规律可循,所以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尽职尽责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才能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对此,《意见》从深化“一河(园)一策一图”、加强事件应急监测、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四个方面强化应急准备法治化。应急监测对应急决策处置具有支撑作用,能够有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科学处置。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高效的物资储备协调机制,有助于形成物资统筹合力,有效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资共享,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特别关注“时”与“效”,即不仅在时间上要快,而且在效果上要佳。《意见》从加强信息报告、快速科学响应、做好总结评估三个方面着力提升响应时效法治化。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初,信息的报送和发布是关键,提升报送的及时性、渠道的畅通性、发布口径的一致性,有助于破除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壁垒,便于应急主体迅速判断事件性质,依法及时果断处置事件,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而适时对应急处置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进措施,则可以有效防止反复出现同一问题。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中,直接面对社区、面对群众,其处置水平和处置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相信以法治化手段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必将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从而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

    2023-09-01
  • 【法治日报】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本报讯 记者孙立昊洋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召开领导班子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与会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典型案例举一反三,谈认识体会,开展解剖式集中研讨;围绕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有组织科研、学位授权点建设、法治人才培养、廉洁校园建设、职称评审改革、“一站式”学生社区、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交流调研情况,查找问题差距,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表示,要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持续做好学思用贯通文章,持续抓好调研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持续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持续推进调查研究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以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