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研究中心承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权利保护的实效:西方国家少数族裔政策的现实与反思”中方边会

  • 2022年06月18日
  • 人权研究中心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6月16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权利保护的实效:西方国家少数族裔政策的现实与反思”中方边会顺利举行。本次边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台湾“中研院”、厦门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英国艾伯丁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教授主持会议,副校长王健致辞。王健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然而,这些成果在部分西方国家眼里,与其说是视而不见,不如说是他们根本不愿意看到的。以所谓“人权高于主权”论指责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干涉中国内部的民族事务,不过是维持自我权威中心地位的一种拙劣、卑鄙的手段。本次会议通过对话和交流,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各国人权保护的真实情况,增进共识,减少和消除异见,在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人权保障的经验和做法,更好地为各国人民谋福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将继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权保障、反恐与人权保障、宗教中国化与人权保障等领域,积极与各国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共同为推进人权事业发展贡献应尽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少青研究员谈到,美国自建国以来,在国家特性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其现代民族国家呈现出“自由帝国”“自由主义公民国家”和“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国家”三重面相。这三种既相互矛盾和冲突、又相互协调并存的国家特性定位,一方面成就了独特的美利坚合众国,另一方面也使其不时面临陷入冲突和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魏南枝研究员指出,系统性的种族主义导致了以种族为基础的差距持续存在,并且因新冠疫情而加剧。她认为,美国民主党主张的平权政策只是一种吸引票源的手段,根本无法给少数族裔赋能,而是使其陷入“失能”窘境。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殷之光教授指出,作为资本主义霸权秩序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种族主义创造了能够将世界特定地区、特定人群锁定在压迫链条的底端,确保另一个极少数的群体能够稳定获利的基本结构。他进而强调,今天美国借用各种普遍主义话语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本质上是延续了这种19世纪用种族与文明论话语的霸权秩序结构。因此,反对种族主义也便成为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共同利益。

中国台湾地区“中研院”近代史所吴启讷副研究员以台湾地区的身份政治为例,回顾了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岛内较为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展示了西方国家种族主义政治和文化理论的危害

厦门大学法学院魏磊杰副教授指出,少数族裔政治家、名人的崛起,造就了一种美国正走向进步的错觉。然此等包容性政治只是为掌控权力之人提供了逃避结构性变革的阀门,而并没有提供逃离压迫的机会。这种努力使美帝国主义的压迫更为有效,因为它把社会变革运动推向了这个体制的统治阶级所能接受的。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王江研究员指出,自“9•11”事件至今,随着反恐形势的客观变化与政党轮替执政所带来的政策调整,美、英两国在相关的立法与机制建设上做出了很多实质性的尝试,但一些政策与立法的引入,对两国少数族裔群体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击。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朱元庆教授指出,从白人踏上北美的土地开始,原住民与移民之间就注定会发生对双方都铭心刻骨的碰撞和交流。美国的崛起始终伴随着对当地原住民生存空间的不断挤压,并以血腥激烈,持续上百年的非对称战争形式作为双方“交流”的最终方式,不管开始时多么“以礼相待”,“缔结合约”,期望双方相安无事。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寅对推特推文进行收集和分析,窥探西方普通民众对亚裔仇恨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亚裔仇恨和反亚裔仇恨运动报道度和关注度较低,并鲜有从法律框架对其进行解释和提出决策建议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哈冠群博士回顾了美国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的历史,认为这种具有文化灭绝性质的教育方式,不仅导致新一代的印第安人逐渐忘记了他们祖先的语言和文化,还造成许多印第安人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讲师赵小静博士梳理了美国针对少数族裔受教育权的几个历史阶段,缘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平权运动,是为了把少数族裔从历史的不利地位中提升出来,实现社会的平等。然而,美国少数族裔受教育权在当前遭遇了更复杂的现实困境。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马思洁博士以“交叉性”的视阈对美国少数族裔妇女歧视展开讨论,分析了歧视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抵消”,以及一种身份所受歧视与另一种身份所拥有特权之间的复杂互动。

原英国艾伯丁大学教授、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安东尼•卡蒂(Anthony Carty)介绍了北爱尔兰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认为所谓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仍被视为西方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典范。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汤姆•茨瓦特(Tom Zwart)“战略联盟”的视角分析欧洲少数民族问题,鼓励欧洲的少数族裔接受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同时利用该制度提供的机会来追求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利益。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教授艾萨克•巴锡(Isaac Bazié)借鉴非殖民主义理论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指出北美国家保护少数群体应考虑 "长期和持续的差异",但也要考虑造成这些差异并使其持续的殖民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在会议总结环节,常安教授指出,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方面除了关注理论话语和制度构建,更要关注的是权利保护的实效。基于部分西方国家少数族裔权利保护的现实,需要反思制约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种族主义、霸权主义和文明等级主义。最后,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建设和改进,这方面,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实践可以为世界少数族裔权利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 人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报告主题:人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报告人: 钱锦宇,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举办单位:人权研究中心 报告地点: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4年09月25日15:00至17:00

    2024-09-25
  • 我校举办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专题报告会

    9月20日上午,国家智库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专题报告会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举办。校长范九利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讲席教授石静霞作专题报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国家智库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瀚教授主持。 范九利对我校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向石静霞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聘请石静霞为国家级外国法查明和研究基地——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的学术顾问。 石静霞以“外国法查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北大方正案’的思考”为主题作专题报告。她围绕关于外国法查明的基础问题、两大法系在外国法查明上的不同、外国法查明的早期实践、北大方正案等跨境破产案中的外国法查明以及我国近期外国法查明立法与实践五个方面展开讲述。并从明确域外法查明的责任主体认定、运用丰富多元的查明途径、保障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提高查明域外法的效率和准确性等方面对外国法查明提出完善建议。 王瀚认为石静霞对于外国法的查明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并提炼出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一是外国法查明中“外国法”的范围,二是外国法查明的主体、责任及无法查明的结果和救济应当进一步明确;三是外国法查明需用尽查明途径,无法查明情况的判断尚需完善。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刘静 审核:李立)

    2024-09-23
  • 我校代表团赴巴西参加首届中拉人权圆桌会

    当地时间9月10日,首届中拉人权圆桌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圆桌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共同主办,这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首次开展人权领域机制性交流研讨活动,超过120位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的人权领域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及有关社会组织、智库、媒体代表共同就人权发展合作展开讨论,凝聚共识。我校副校长马朝琦一行4人应邀随中方代表参加圆桌会并访问巴西知名高校。 本次圆桌会主题为“文明多样性与人权实践路径的选择”。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中国驻巴西特命全权大使祝青桥等出席圆桌会开幕式并致辞。主旨发言阶段,马朝琦作题为《“和而不同”理念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主旨报告。在平行分论坛环节,国家安全学院院长舒洪水、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王梦琳老师分别围绕新时代“枫桥经验”、去极端化法治保障实践、国际交流与人权教育等主题进行发言。 在巴期间,我校团组随中方代表团访问了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同与会学者、巴西政府顾问、两校师生代表就中巴关系与合作、中巴文明互鉴等议题展开交流,与大学国际合作和孔子学院官员就师生和人文交流项目进行洽谈。参访期间,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环球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了我校团组成员,本次出访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中拉命运共同体”倡议,进一步推动了中拉人权文明、学术交流互鉴,开启了我校与拉美地区一流高校教育交流科研合作的新篇章。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撰稿:王梦琳 审核:马成)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