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书记讲授“云党课” 保障党员学习教育“不断线”

  • 2020年05月23日
  • 组织部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党员教育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带动作用,确保疫情防控和党员教育“两手抓、两不误”,推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断线”。校党委于4月初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讲授“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初心和使命”专题“云党课”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各二级党组织书记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讲稿,通过录制视频、音频的方式,利用微信群、QQ 群、腾讯会议等互联网平台,组织本单位广大师生党员听讲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政治站位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联系工作实际,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抓真改上下功夫,加强党员思想武装,强化政治引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周忠社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为题,重点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要求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切实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主要任务。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姜建兴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有关指示精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题,重点讲解了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鄂、浙、陕视察、考察期间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党支部和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发挥作用,共克时艰,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机关党委书记胡昌日以“深入学习习近平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扎实推进我校精准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为题,从脱贫攻坚战的历史回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高度重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等五个方面做了专题讲解,并与机关党员干部在线交流学校扶贫工作计划。

二、阐释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周怡以“把握形势、慎终如始,全力以赴做好学院疫情防控和学生返校复学准备工作”为题,从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等方面做了深刻阐述,并结合学院对落实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做了相应部署。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学龙,从疫情防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展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个方面向师生党员讲了党课。体育部党总支书记翟水保以“坚持党的领导,扎实推动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题,要求体育部全体党员要积极面对疫情阻击战这场大考,深刻认识到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做贡献,干好本职工作。公安学院党委书记李永宁以“危难时刻的大考,见证着中国力量”为题,阐述中国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而来,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作出改革调整,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中国制度的优势和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三、发挥党委作用,履行主体责任

近年来,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自觉担当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自觉耕好责任田,以更严更实的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冯冬梅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要从强化班子建设、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传承延安精神、强化调查研究,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以“切实履行好自身反间谍安全防范义务”为题,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师生综合素养要求,针对反间谍安全防范,增强反间谍安全防范意识及履行反间谍安全防范义务进行专题讲解。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以“发挥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加强反间谍安全防范”为题,对学院党委近年来高度重视反间谍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就学院加强反间谍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引导进行了讲解,使师生员工进一步认识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离退休管理处党委书记陈永康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委作用,针对疫情期间离退休人员年龄较大、活动不便的特点,全体党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疫情期间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四、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

疫情发生以来,我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扛稳政治责任,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和学生返校复学准备工作中。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以“提高站位,夯实责任,全力以赴做好学生返校复学服务保障工作”为题,从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主体责任,量化工作细则、完善工作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三方面,对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开学前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森,通过领学的形式,带领师生党员思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应当看到什么、应当做什么去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刑事法学院党委书记毕成指出,作为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组织纪律、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并组织开展线上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一起追寻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行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呼勇,从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肩负起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不断培育和增强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结合学院师生党员实际,探讨了如何在疫情大考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政治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光明指出,人民群众是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主体,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石建峰,从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带头作用,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牢记使命担当、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四个方面对师生党员提出了要求。图书馆党总支书记肖彬以“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绚烂绽放,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真理之问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大家纷纷表示,专题“云党课”形式新颖、传播有力、很接地气,学习阵地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效果。通过开展专题“云党课”活动,实现了“互联网+党课”的形式创新,由传统的“说教式”向“分享式”模式转化,有效激发了师生党员的学习交流热情和兴趣,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党员学习教育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供稿:组织部)

相关新闻

  • 【中国社会科学网】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乌鲁木齐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宋鸿雁)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加快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9月23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举行。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彤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法律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核心议题,聚焦如何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力量。论坛分为开幕式与颁奖仪式、主旨报告与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总结与闭幕式几个环节。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北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宋觉研究员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以法治促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陈彤在致辞中介绍,2023年8月,西北政法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新疆师范大学法学教育开启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法治建设最终要服务于中国实际,要基于中国实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人才的价值在于实践。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以边疆治理为学科凝聚点,统筹多学科发展优势,推进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交叉融合,为新时代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马朝琦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旨在助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基础研究,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西北政法大学强化使命担当,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挖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的内在关联。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主动服务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三是加强法学教育研究,推动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现代化国家必定是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国家治理必须走向法治化。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严存生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涅槃”的主旨报告中提出,法治与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国情、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必须要走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我国法治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中国法治实践出发,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基础研究。这既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的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规范体系,才能解决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坤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意见》是专门的体系化指导意见。《意见》将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一体化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法学院校治理体系变革、法学教育体系改革、法学理论革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法学院校是开展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当前,高校要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法治实践有机结合,推进院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的统一,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 二十余年来,法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历程。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支撑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和高层次的法治人才。同样,只有提升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夯实法学理论研究基础。 论坛第二单元主题发言,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闫亚林,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怿主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泮伟江,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彭中礼,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教授冯卫国,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茹克娅·霍加,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攀,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士亚,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刘学文,分别做“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研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司法警校法学教学改革探析”“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机制研究”“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论数据法教学的三重思维体系构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境界、新思维与新方法”的主题报告。 合格的法治人才一定是牢牢掌握了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或从实践中生成理论的专业性人才。近年来,我国频繁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更加重要,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既关乎我国在国际经贸相关市场主体利益的维护,也关乎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捍卫。在分组讨论中,众多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国际发展,坚持中国立场又具有国际视野,既能够对中国法治实践需求作出回应,又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运用国际法律规则推动全球治理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

    2023-09-27
  • 【法治日报】周敏:法治是化解环境风险重要保障

    法治是化解环境风险重要保障 为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指导地方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和响应处置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虽然很多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但仍有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因处置难度大等因素,对区域环境质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方面形成冲击。 突发环境事件通常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长期性等特征。作为一种非常态工作,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危机或群体性问题。所以,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时,必须全面推进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响应时效等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对此,我国先后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增加了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为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处于处置地方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线,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重点之一,其处置的科学性、及时性将直接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成效。因此,《意见》对于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意识、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关键要强化应急保障。《意见》从加强组织管理、优化支撑队伍、提升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切实强化应急保障法治化。首先,要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并不断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联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合力。其次,要以优化专业支撑队伍为保障,提升专业素质为目标,有效发挥应急救援人员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切实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动能力和临场实战能力。这样方可为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由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无显著规律可循,所以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尽职尽责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才能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对此,《意见》从深化“一河(园)一策一图”、加强事件应急监测、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四个方面强化应急准备法治化。应急监测对应急决策处置具有支撑作用,能够有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科学处置。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高效的物资储备协调机制,有助于形成物资统筹合力,有效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资共享,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特别关注“时”与“效”,即不仅在时间上要快,而且在效果上要佳。《意见》从加强信息报告、快速科学响应、做好总结评估三个方面着力提升响应时效法治化。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初,信息的报送和发布是关键,提升报送的及时性、渠道的畅通性、发布口径的一致性,有助于破除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壁垒,便于应急主体迅速判断事件性质,依法及时果断处置事件,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而适时对应急处置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进措施,则可以有效防止反复出现同一问题。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中,直接面对社区、面对群众,其处置水平和处置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相信以法治化手段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必将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从而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

    2023-09-01
  • 【主题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建处暑期全力保障长安校区教师公寓运维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聚焦为民办实事。基建处工作人员暑假期间,坚守岗位,挥洒汗水铆足干劲奋斗在一线,全力保障长安校区教师公寓运维工作。 暑假期间,基建处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了教职工反映集中的房屋渗漏和门禁故障问题。累计维修长安校区教师公寓11栋楼涉及19名住户的房屋渗漏问题、2栋楼地下储藏室渗漏和5栋楼楼顶造型柱渗漏。排查检修可视对讲228户,拆除维修10个单元的门禁主机,更换隔离器、电源等配件10余件。同时对配电室相关设施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加装联动控制系统,还对电缆沟积水进行抽排,消除了安全隐患,为教师公寓供电安全和应急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战高温、斗酷暑,奋战一线,不服“暑”。今后基建处将持续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教职工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供稿:基建处)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