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王健:红色法科之回顾与精神传承

  • 2021年05月10日
  • 法治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这里面也包含着培养政法人才和开展法学教育方面的内容,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央苏区的司法干部培训。1931年11月在江西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制定了政纲、宪法、劳动法、土地法、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少数民族问题等一批决议和法令,建立起相应的司法体系,包括司法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卫局、工农检察部和最高法院及地方相应机构,从事审判和检察工作人员约有两千多人,干部培训成为一项迫切任务。1932年1月何叔衡开办首期干部培训班。经毛泽东推荐,临时中央政府司法部副部长梁柏台(1934年2月任司法部长)担任指导。梁柏台制订教学计划,先后举办了苏区检察干部、最高法庭和裁判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授怎样认定刑事犯、政治犯、军事犯,农村怎样开展司法工作,怎样办案等业务知识。1933年8月临时中央政府创办苏维埃大学,毛泽东任校长。学校设司法班,采取“活的指导”方式,即组织上级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面对面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瑞金的法庭打造成可供实习的模范法庭。1932年3月梁柏台在《红色中华》开辟“苏维埃法庭”专栏,还创办了《苏维埃司法》小报,刊登有关法规、法令、司法判决、典型案例、动态消息等。梁柏台是中央苏区司法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创者。苏区司法训练工作为后来的政法干部教育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陕甘宁边区的司法教育。延安时期党在政权组织和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为大量培养抗战和边区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在延安等地创办了一批学校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都有政治教育的性质。其中1940年7月成立的行政学院,设普科和专修科,专修科学制一年,分行政系、财经系、法律系。当时的系实际就是班,系主任即班主任,由边区政府各厅厅长兼任。学院以“学的即用的”为教育原则,强调学习课目与政府工作和社会现实的沟通,学习程序由具体到理论,使学院成为行政工作的研究机关。行政学院开设法律系,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办红色政法教育机构的开始。1943年学院将原班正式扩建为系,设行政、司法、教育、财经四系。何思敬任司法系主任。1944年4月行政学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为延大所属的一个学院。


1941年创办的延安大学设法学院,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红色法学教育机构。延大法学院设本科,学制二至三年,并因形势变化以修完规定科目为准。何思敬任法学院院长。设中国政治、中国经济、根据地情况及政策、敌伪研究、中国通史、国际问题、三民主义等公共课,学习氛围浓厚,成立了边区“新法学会”学术组织。行政学院并入后,院长由延大副校长王子宜兼任,雷经天兼任司法系主任,设边区建设、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共同课,边区法令、判例研究、司法业务、民间调解、法学概论、现行法律研究等专修课。教材多为教师编写的讲授提纲,学生边听边记录,很少能拿到教材。尽管条件艰苦,司法系还是编出了《马恩列斯法律语录》《比较宪法》《司法业务研究讲义》《边区法令提纲》《监狱材料》《判例研究提纲》等教材。学习方式为听讲、阅读、漫谈、谈论和实习。教师学员均需参加经常性劳动,学习占80%,生产劳动20%,校内学习60%,校外实习40%。1945年10月延大行政学院等部分人员东迁后留在了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大是1939年7月抽调陕北公学组建东迁的,曾于1940年设社会科学部,并下设法政系,本科4至6年。1941年又改设华北联大法政学院。


三、解放区的政法干部教育。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急需大量接管政权的干部。全国各大区,通过创办或合并组建的方式设立人民革命大学政法院系。政法教育由局部迅速向全国扩展。在西北,延大主体东迁后留延人员继续举办司法班或短期干部训练班,至1949年5月改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至西安,经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后发展为西北政法学院。华北联大在抗战胜利后复设法政学院(后改政治学院)政法系,后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与朝阳学院等元素汇合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48年东北局创办的东北行政学院设司法系,后演变为吉林大学法律系。1948年中原局成立中原大学,1949年12月成立政治学院,成为中南政法学院的建院基础。1950年西南局创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于1952年8月设政法系,成为西南政法学院的一个来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法教育传统,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政法教育是在党的领导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是党的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是必修内容,是政法教育革命性、进步性的主要标志。


三是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斗争服务等原则,强调与实际职能部门沟通,为政法部门直接培养干部。


四是办学形式从短训班向正规化办学交错发展。


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法干部教育思想和经验,都渗入到新中国的政法教育中,经过院系调整,成为组建新中国政法院系的根本元素,在法学教育发展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


这些就是当今中国法学教育的红色基因。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副校长)


图片

来源|法治日报

相关新闻

  • 【法治网】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10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开学典礼暨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召开。 (仪式现场) 开学典礼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并与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灵武市150名党政人才参加开学典礼。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和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 此次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面向灵武市共招收60名学员,学制二年,学员周末在灵武市上课。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开设前沿专题讲座、实时热点讨论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同时,完成研修班规定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结业证书,其中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据介绍,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是该校首次在学校主校区以外挂牌的第一个培训基地。范九利表示,此次培训基地的成立是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践,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在学位层次和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推进专业人士继续深造而设立的重要项目。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为灵武市培养一批能够肩负社会公平正义、捍卫法治精神的新时代高质量法治工作队伍。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致辞) 在揭牌仪式上,杨玉龙表示,此次灵武市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设立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推出高级法律研修班,既解决了干部职工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 (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简要介绍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及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发言) 李集合和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一致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将整合全校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力量,以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效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名校的优势,努力对接社会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在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相关工作。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发言)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研修班学员代表孟祥玉在会上表达了感谢。 据悉,该培训基地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联合灵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本次负责与宁夏地区对接的新闻传播学院就拥有新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以及多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陕西省委网信办、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等多个单位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在法治新闻、网络政治传播与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校地人才共享共育共赢,今年6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主动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与会人员合影)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产业最前端、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民生大需求,借力“外脑”、增强“内功”,引进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业界翘楚,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团队42个,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51名。同时,灵武市还通过实施灵武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建立在外学子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机制,聘任10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为“校园招才大使”,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此次揭牌仪式的举行,充分彰显了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灵武市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干部学历提升、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学员孟祥玉激动地说。

    2023-10-09
  • 我校“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通过教育厅验收

    9月27日上午,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进行建设期验收评审。副校长王健参加验收会,会议由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秦天红主持。 验收组听取基地主任王周户教授汇报了建设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基地办公场所和相关设施。专家组对基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基地通过验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建议。 秦天红表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代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需要持续加强管理建设,做好中长期规划,不断凝练和聚焦基地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目标,提升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为我省地方政府法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王健对教育厅为我校基地建设的长期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将持续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建设经费、硬件设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努力将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科研平台。 科研处和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参与验收会。 (供稿:科研处 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

    2023-09-28
  • 【中国社会科学网】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乌鲁木齐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宋鸿雁)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加快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9月23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举行。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彤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法律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核心议题,聚焦如何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力量。论坛分为开幕式与颁奖仪式、主旨报告与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总结与闭幕式几个环节。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北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宋觉研究员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以法治促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陈彤在致辞中介绍,2023年8月,西北政法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新疆师范大学法学教育开启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法治建设最终要服务于中国实际,要基于中国实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人才的价值在于实践。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以边疆治理为学科凝聚点,统筹多学科发展优势,推进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交叉融合,为新时代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马朝琦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旨在助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基础研究,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西北政法大学强化使命担当,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挖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的内在关联。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主动服务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三是加强法学教育研究,推动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现代化国家必定是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国家治理必须走向法治化。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严存生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涅槃”的主旨报告中提出,法治与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国情、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必须要走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我国法治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中国法治实践出发,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基础研究。这既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的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规范体系,才能解决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坤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意见》是专门的体系化指导意见。《意见》将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一体化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法学院校治理体系变革、法学教育体系改革、法学理论革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法学院校是开展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当前,高校要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法治实践有机结合,推进院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的统一,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 二十余年来,法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历程。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支撑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和高层次的法治人才。同样,只有提升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夯实法学理论研究基础。 论坛第二单元主题发言,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闫亚林,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怿主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泮伟江,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彭中礼,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教授冯卫国,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茹克娅·霍加,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攀,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士亚,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刘学文,分别做“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研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司法警校法学教学改革探析”“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机制研究”“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论数据法教学的三重思维体系构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境界、新思维与新方法”的主题报告。 合格的法治人才一定是牢牢掌握了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或从实践中生成理论的专业性人才。近年来,我国频繁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更加重要,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既关乎我国在国际经贸相关市场主体利益的维护,也关乎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捍卫。在分组讨论中,众多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国际发展,坚持中国立场又具有国际视野,既能够对中国法治实践需求作出回应,又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运用国际法律规则推动全球治理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