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王静: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 2020年10月28日
  • 人民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八)

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王静

2020年10月22日08: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显然,在年轻干部需要提高的七种能力中,“应急处突能力”是重要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的技术能力。

笔者认为,应对处理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年轻干部应在一线“大熔炉”多管齐下进行专业训练,从“用心的专业学习、潜心的专业意识、匠心的专业能力、精心的专业素养、尽心的专业精神”五个方面来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年轻干部才能随时备好“拆弹”技能包,在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展示出应急处突能力的自觉与自信、自发与自立,达到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境界。

用心的专业学习:在一以贯之研学马克思经典理论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坚定政治站位。年轻干部必须提高政策把握能力,政策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提高见识和胆识,做到分类施策。年轻干部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的“底子”,专业学习是掌握“拆弹”技能的重要法宝。向书本学,不断丰富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储备,打好主动仗,做到心中有底;向身边的老同志学,学习老同志的经验和阅历,以及处理矛盾困难和棘手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向人民群众学,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加强调查研究,蹲下身子寻对策、解难题;向实践学,自觉投身到应急处突一线,摔打淬火,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年轻干部必须持续应急教育培训,“充电”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动力。组织上把相关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训内容要更专业,突出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背景下的公共秩序管理、协同作战指挥等年轻干部急需的专题培训;培训氛围要更浓厚,加强全社会应急救援知识的宣讲教育,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年轻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树牢危机意识、提升应急技能;培训手段要丰富,走出“教室”,有效依托应急系统的专业培训力量,加强实战化应急演练,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潜心的专业意识:在一发千钧伟大斗争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找准奋战定位。年轻干部要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这要求年轻干部一方面要增强风险意识,脑中的弦不能松,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到“不忽视一个风险”。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充分发挥年轻人思维开阔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可能发生的应急突发事件,也要积极请教,集思广益,做到“不放过一个隐患”。

匠心的专业能力:在一如既往服务群众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找准应急要点。笔者认为,年轻干部建立应急处突能力必须具备六个通用能力:全新治理环境中领导和管理能力、复杂体系中参与和影响决策的能力、不确定条件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变化情境中践行公共管理判断能力、多元群体当中多元互动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个专用能力:个人运用应急管理技术的能力。年轻干部必须在基层一线中提升随机应变、统一协调的答题能力。要把年轻干部派往基层一线,直面各种疑难杂症,培养临机应变、协调各方的本领,强化在应急处突、群众工作中的能力,成为解决基层问题的“内行人”。要用一线工作重点、难点、痛点开拓年轻干部的见识面、阅历面,使他们在工作中更接地气,积累务实可用的好办法。年轻干部在一线提升应急工作的实操性、适用性,在历练中要磨砺匠心,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精准拆弹”,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环环入扣,沉着应对,增强处理纷繁复杂事件的能力。

精心的专业素养:在一马当先新担当新作为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找准处突共性。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促进新作为。年轻干部要积极寻找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共性与普遍性,在基层维护稳定,必须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年轻干部要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一方面应急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部门联手合作,部门间的沟通配合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善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从而掌握主动权。年轻干部要提高信息披露能力。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年轻干部,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信息不畅或失实。

尽心的专业精神:在一往无前破解难题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明晰时代方位。“十四五”蓝图逐渐铺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十分必要,我们面临的突发问题必定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越是艰难险阻来临,越需要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向前走,年轻干部是我们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不畏艰难,磨砺心性,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能够在复工复产、产业转型、招商引资、项目攻坚等急重险难的岗位上去锤炼,在一线履职中检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地提升为民服务的应急处突能力,也能够在直面突发事件问题和矛盾中想办法,能够在干事中破解难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年轻干部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涵养,坚持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这样才能够切实增强风险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供应链生态系统监管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18BJY089)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 【人民网】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学员孟祥玉激动地说。 仪式现场图片。灵武市委组织部供图 10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开学典礼暨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灵武市召开,全市150名党政人才参加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并与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 据了解,此次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通过免试审核入学面向灵武市共招收60名学员,学制二年,学员周末在灵武市上课,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员可报销不低于80%的学费。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开设前沿专题讲座、实时热点讨论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同时,完成研修班规定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结业证书,其中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在揭牌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简要介绍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及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情况。同时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将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效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名校的优势,努力对接社会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在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相关工作。 据悉,该培训基地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联合灵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校地人才共享共育共赢,今年6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主动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产业最前端、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民生大需求,借力“外脑”、增强“内功”,引进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业界翘楚,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团队42个,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51名。同时,灵武市还通过实施灵武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建立在外学子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机制,聘任10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为校园招才大使,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此次揭牌仪式的举行,充分彰显了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灵武市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干部学历提升、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灵武市委组织部)

    2023-10-09
  • 【人民网、法治网、华商网】西北政法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西北政法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亟待相应的网络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结束之际,西北政法大学于7月16日召开了“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学术论坛,与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30余所著名院校的权威专家学者一起共商网络治理现代化路向,共推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回应时代的关切,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一份智慧。 为立网络之“良法”贡献“西法大”力量 “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鲜明地提出了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了“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科学回答了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全新高度,是新时代新征程引领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 建设网络强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离不开法治手段的保障。作为一所法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不负时代使命、直面时代议题,召开此次“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学术论坛,为中国互联网“良法善治”的建设贡献一份“西法大”力量。 此次论坛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之一。作为一所具有“法新结合”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传承我党在延安时期创立的“陕北公学”,一直以来始终秉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延袭何微先生的新闻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扎实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论坛开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在致辞中表示,自2003年西北政法大学成立新闻传播学院起,学院依托法学学科优势资源,全面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需求、锚定学科前沿,在人才培养、学识研究、政策咨询等方面持续发力。此次“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学术论坛,既是学校新闻传播学科总结发展经验、规划未来蓝图的总结会议,也是为“网络强国”建设集思广益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研讨盛会。 “以党和国家的要求、时代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与学术之魂,这正是从陕北公学、老延大、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时期一路走来的西北政法大学始终的坚守,更是具有”法新结合“特色的西法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坚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孙宪忠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适逢建院20周年,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更多的机遇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方面的研究。” 为寻网络之“善治”集结学者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回答的是中国之问,要研究的是中国之事,要建立的是中国之学。自主的知识来自于自主的实践。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属于走在前列的实践水平。网络治理既立时代潮头,网络研究也应发思想先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成为亿万网民的重要的精神家园,新的挑战与困难此起彼伏,治理网络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探究“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这一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国际性的议题,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任务。此次论坛吸引了国内网络治理相关领域的嘉宾和学者的关注,线上线下的讨论观点频现,精彩纷呈。 一部分学者从较为宏观的“治理”入手,探讨互联网法治化与现代化道路上亟待关切和解决的诸多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研究员从政务新媒体入手,分析了政务新媒体的基本功能与发展现状,解析其对数字政府建设、信息公开、公共服务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围绕网络治理面临的挑战和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提出了网络国际治理及合作的建议。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博教授认为应以“系统”思维统领网络空间治理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从而理解网络空间治理对人的思维方式转型提出的新要求。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解读了舆情分析科学化与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周户教授则紧扣“网络监管的行政法治模式”这一主题,探析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如何具体承担网络治理领域的监管工作。 一部分学者从较为微观的“网络”入手,以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分解治理要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围绕智能时代个体的权利意识培养,提出了未来与生物信息特征有关的权利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并加以有效保护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网络舆论态势等几方面对当下的网络安全形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钱江学者曾静平提出了“认知战略”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意义,结合认知战略的发展背景、传播特征和价值追求,梳理认知战略未来发展对网络空间可能产生的影响。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陈京春教授则从新时代“枫桥经验”出发,提出了“枫桥经验”对县域网络安全治理五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为建网络之“共识”聚合传播机遇 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离不开网络中各类传播者所传播的各种具体内容,这正是新闻传播学科对于网络治理可作出的学术探索。此次西北政法新闻传播学院打造的这场“法新结合”的网络治理论坛上,还有一部分学者相对聚焦在网络传播的视角,从新闻传播的学科角度探索“网络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的可行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教授从网络信息流量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入手,强调要加强中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教授着眼于构建有理讲理传理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详细介绍了网络空间中如何“有理、讲理、传理”的方式方法。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教授围绕“用互联网思维规范互联网治理”,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认识发表了有价值的看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则是以《AIGC 对国际新闻形态的影响》为题,论述了AI技术对国际新闻形态、人的思维模式和传播学产生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则用“群聚传播”这一概念概括了互联网传播的特性。 “现阶段,既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经济对国家发展的正面影响,也要充分认识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新业态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孙宪忠表示,面对算法推荐日益复杂化的大环境,需要新闻传播工作者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加强对互联网传媒的保护、管理、应用,采取系统措施限制打击违法行为,通过法律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此次“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论坛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时代命题作出的学术回应,也将是未来展开学术探索时始终坚持的“使命初心”。

    2023-07-17
  • 我校“第四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举行

    近日,由校团委、门诊部、长安区红十字会共同主办,校红十字会承办的“西北政法大学第四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在我校长安校区成功举行,2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比赛以情景剧的表现形式分为两人一组进行,以解说加实操的方式对心肺复苏术(CPR)和包扎技术进行现场演示。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形式多样活泼,内容充实丰满,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应急救护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大赛历时1个月,经过周密充分的筹备,通过初赛的层层选拔,从我校121名参赛选手中选出13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来自经济法学院李泰然、何俊青组成的代表队获得一等奖。 门诊部主任翁晓磊在比赛结束后表示,心肺复苏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应急救护技能大赛的举办意义深远。他希望红十字会能够继续做好、做强这个活动品牌,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活动。 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但使更多的学生对心肺复苏救护知识有所了解,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自救互救的能力,特别是在面临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处置。 (供稿:门诊部)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