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媒网】抗疫老师:辅导网课上到了武汉

  • 2020年03月01日
  • 陕西传媒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这是他们普通的一天,但是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这一天却如此不同寻常。

3场视频会议

3次视频通话

若干通电话

999+微信消息

手机不离手

充电宝随身带

电脑、手机、平板同步在线

这就是疫情防控期间

一名大学辅导员的日常

秦音老师是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9级的学生辅导员,“忙碌”是她这两个月的常态。

2月26日早上8时,我们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见到了秦老师。偌大的校园是如此的静谧,秦老师的脚步却显得有些匆忙。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秦老师一直盯着手机,回复、处理学生们发来的信息。“早上好!同学们不要忘记上课哦……”她在年级微信群里发了语音,不少同学的一天都是从秦老师这一声亲切的“早上好”开始的。

拉开窗帘,阳光穿透窗户洒满了房间,秦老师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平板是秦老师的标配,它们各司其职配合着秦老师的工作。

8时30分,秦老师回复完所有微信消息后,开始浏览各个权威公众号和网站,精心筛选当日的热点话题、防疫知识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整理并记录。她将自己挑选的话题和内容发给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同学们,为下午的视频连线做准备。

9时左右,学工部下发了“今日问卷”,秦老师立刻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填表。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督促填表、整理表格、核实异常信息、重点关注是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学生们都在家中,通过问卷调查、填表的方式,学校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防疫工作。

秦老师是学院防疫工作信息联络人,除了处理好自己年级学生的各项事务之外,她还要做好学院各年级学生的每日健康打卡、报送个人信息的汇总工作等。

在她的电脑屏幕上,我们看到了一份密密麻麻记录着全院719名学生每日健康打卡详细信息的台账,详尽的内容占满了整个屏幕。她指着屏幕上的表格告诉我们:“这些颜色不一样的部分就是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一些身处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另一些是身体出现不适的学生,我们会重点关注这些学生,每日会和他们视频了解最新的情况。”

这一周是上网课的第一周,秦老师比较担心学生们的适应情况。在上网课之前,秦老师连线了两位比较挂念的同学。陈晓阳(化名)的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在前几日的问卷调查中,陈晓阳(化名)在关于心情的问题栏中写下“些许烦躁”,这让秦老师很是担心。秦老师每天和陈晓阳(化名)保持着微信联系,和她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引导她做一些运动来分散注意力,调节心情。

秦老师带的是大一的学生,他们大多是00后。“别看他们都上大学了,但其实还是个孩子。”每每谈起学生们,她的嘴角总会不由自主地上扬。

视频接通了,陈晓阳(化名)向秦老师说着家里的近况。“这几天怎么样?”秦老师贴心地问。“挺好的,开始上网课了,每天充实多了,我前几天还在小区里当志愿者,给大家送送菜。”秦老师看着陈晓阳(化名)脸上的笑容,心里放松了许多。她嘱咐陈晓阳(化名)一定要注意安全,也要照顾好家人。

和陈晓阳(化名)道别后,秦老师接通了杜华(化名)的视频电话。

放假后,杜华(化名)回到山西老家。一周前,他的体温出现异常,秦老师得知后立刻向学工部上报。几天前,杜华(化名)告诉秦老师自己的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呈阴性,秦老师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视频接通时,杜华(化名)正在打着点滴,他高兴地告诉秦老师:“我今天早上体温正常了,医生说要是稳定下来,我下周就可以出院了。”“我都开始想念西安的肉夹馍了!”杜华(化名)带着些许撒娇的口吻说道。“等你回来就带你去吃!”,听到秦老师的话,杜华(化名)兴奋地连连点头。“在医院上课还方便吗?你要先把身体养好,后面也可以看课程回放,有什么问题及时与我沟通……”,不管相隔多远,学生是老师心底永远的牵挂。

与两位学生连线结束已经是9时43分了。由于10点钟网课即将开始,秦老师放心不下,又一次在群里提醒。“马上就要上课了,请同学们调试设备,准时进入直播间上课……”。消息发出,秦老师的平板就开始“滴滴滴”不停地响起了提示音。“收到,准备进入课堂听课”……一句接着一句,此起彼伏。“看,我的学生们乖吧!”秦老师脸上露出了小骄傲。趁着上课开始前的几分钟,她又点开“今日校园”的后台,查看学生们的问卷填写情况。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完成今天的问卷,她一一打电话落实情况。

10点钟,同学们准时开始上网课,秦老师这才有了难得的片刻休息的时间。接了一杯水,她又回到了办公桌前,桌角摆放着一张她孩子的照片,她盯着照片看了几秒,似乎有些出神。片刻间,手机消息的提示音又“滴滴滴”响起,像是上了发条一样的秦老师马上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她开始着手整理学生信息日报。

“十一点我要在雁塔校区值班,咱们该出发了。”10时30分,秦老师开车,载着我们离开长安校区前往雁塔校区。“这个值班是自愿的,之前学校发出了招募党员志愿者的通知,我想着我孩子大了,家也在西安,应该报名参加。”“志愿值班一班2小时,我们后勤的师傅们一班就是一天,他们更辛苦。”

10时53分,我们到达了雁塔校区。秦老师换上了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带上袖章,开始了今天的值班。量体温、查证件、核信息,她熟练进行着盘查工作……

结束值班已经是下午一点了。秦老师来到值班办公室,稍作休息。

办公室的门边堆着几箱泡面,在这段特殊时期,泡面成为了每一位辛勤在岗的人们的最佳伴侣。她刚把面放在桌上,手机就响了起来。“老师,您在忙吗?我有个好消息告诉您,我的考研成绩出来了……”电话那头兴奋地说着。原来是往届学生打来电话,想要第一时间和秦老师分享这份喜悦。“真是太棒了,恭喜你。”接到电话的秦老师激动极了。泡面已经泡得有些软了,忙碌了一上午的秦老师这才吃上一口热饭。

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学工部的孟老师通知秦老师前往宿舍区看望留校学生。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因为兼职或是家里路途较远等原因,这个寒假未能回家。匆匆吃了几口泡面的秦老师急忙离开了办公室,在她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走在通往宿舍的路上,一阵风吹过,几片树叶悄悄飘落,秦老师抬起头,看见了树梢那若隐若现的新叶,她指着树梢对我们说:“待到春花烂漫时,这里又将是学生们的‘青春花路’。”

13时20分,秦老师和孟老师来到了学生宿舍,进行了信息登记后,我们进入了宿舍楼。同学们把宿舍收拾得很干净,正在为下午的网课做准备。老师们向同学们了解了体温并询问了生活情况。学生们向我们介绍道:“这个特殊的寒假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老师们还会不定期地送来一些生活用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微信让老师帮忙买一些需要的东西,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午后的阳光褪去了早间的清冷,完全是春的模样。图书馆门前的玉兰树已经长满了花苞,翘首以待,时刻准备着迎接返校的师生。

15时26分,秦老师再次返回了长安校区。下午她要和班上的香港学生严弈(化名)视频通话。“网课上的还习惯吗?有什么问题及时和老师同学沟通。”“如果需要出门一定要带好口罩哦。”秦老师细心叮嘱。“老师放心吧,您自己也要照顾好身体,期待早点见到你。”秦老师听了后不住地点点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消息、一个又一个的电话会……充电宝、充电器随时在秦老师的手边待命。

挂断了严弈(化名)的通话,她又加入了学院的视频会,虽然是“云开学”,但是学生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会议结束已经是下午5点了,这会到了每天的新媒体中心例会时间。忙了一天的秦老师虽然连轴转,但是依旧精神饱满地应对处理每一项工作。

秦老师连线新媒体中心的同学们,和他们一起讨论早上发在群里的选题。同学们结合热点和自身兴趣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选题。疫情期间,她和学生们策划了多个主题推送,还制作了防疫专题,反响不错。讨论之后,大家初步定了选题和框架,秦老师布置了分工,他们约定晚上八点再次通话沟通。

18时30分左右,秦老师结束了学校的工作,昏黄的路灯装点着校园,“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这段时间才是我自己的时间,我可以听听歌,放松一下自己……”回到家,消个毒,简单地吃过晚餐后,她又继续开始工作。整理日报也是每天的重头戏。她说:“辅导员是个良心活。” 在这段时间里,摸排信息要求准确全面,数据报表类型多样、不断变更,个别数据甚至要在晚上十点后加急报送。每次她都要反复核对,力求准确无误。“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数据背后折射的是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安全。只有当那一声声‘今日平安’的话音落下时,我才能平复内心的紧张情绪。”秦老师感叹地说。

20时05分,她再次与新媒体中心的学生们视频连线碰头,确定了明日推送的稿件。每一篇稿件她都一遍遍地修改,精益求精,力求把最精彩最实用的内容推送给大家。

所有工作告一段落已经将近晚上10时30分了,当记者问到:“您觉得工作辛苦吗?”她回答:“我很幸福……”

“我们虽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奔赴一线,但必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这场无硝烟的战疫,为学生建起抗疫防火墙。”秦老师的工作笔记中摘抄着这样一句话……

相关新闻

  • 我校资深教授赵馥洁等老师、校友为母校八十五华诞赋诗

    2022-11-23
  • 【校庆系列讲座】师德师风专题——努力成为一名更好的大学老师

    2022-11-16
  • 赓续教育世家血脉 厚植教书育人情怀——记西北政法大学刘文沛老师一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9月10日下午,西北政法大学庆祝全国第37个教师节座谈会正在进行,当教育世家代表刘文沛副教授讲到她家“五代23人先后从事教师工作,扎根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时,全场师生报以热烈掌声。这样一个教育世家有着怎样的光辉故事呢? 坚守百年初心,孕育教育世家 刘文沛的曾祖父刘毓贤,清末时做过私塾先生,在乡里享有盛誉,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八路军某部营教导员、文化教员,后在解放山西省宁武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刘毓贤强烈的文化意识、教师情怀和为党为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对其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家族里深深埋下了教书育人的种子,孕育了一个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跨越百年,连续五代23人的教育世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刘文沛这样评价她的曾祖父。 刘文沛的祖父刘国兴参加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1955年,34岁的刘国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识字扫盲教育,一干就是7年。他把教学与劳作相结合,在务农之余教全村老小识字读书。他自创的“每天会念会写5个字”的扫盲教学法,不但非常有效,也深受村民喜欢。现在村上的老人基本都能看读书看报,皆是受益于当时的识字扫盲教育,多年来村里的年轻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祖父把9个子女全部培养成了‘读书人’,而且多人走上了教师岗位。”刘文沛回忆起自己的祖父满怀崇敬。她说“祖父是家族的领路人。” 刘文沛的父亲刘水清,1969年参军,曾任部队宣传干事,经常给官兵讲解党的光辉历史和红色故事。后来到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毕业后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担任职工业务培训教师20年。其母刘桂林1973年于山西省离石县贺昌中学毕业,回到离石县结绳墕公社从事乡村民办教学工作。在偏僻的小山村,她是全科老师,一人教五个年级20余名学生的全部课程,秋夏两季,还要带学生参加支农劳动。“母亲那时住窑洞,睡草席,不怕苦,不怕累,晚上在煤油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经常到深夜,她把满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受家庭氛围熏陶,刘文沛从小就把成为教师作为人生的目标。“我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全是师范类院校,从没考虑过其它学校”。 2003年,刘文沛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成为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名老师,任教期间在复旦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她长期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刘文沛的丈夫和侄女都是解放军某大学副教授。她的十几位叔婶、姑表、兄妹、侄女、侄媳中,有中国科学院教授,有地方大学老师,也有中小学教师,个个表现不凡。他们获得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文明家庭”等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奖牌难计其数。刘文沛说“我们家族以教育为荣,以学生为本,都把学生的事当作大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已经融入了家族血脉。现在已经五代传承,将来一定还会延续”。 理想信念高于天,越是艰苦越向前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刘文沛家族23名教师中有14人是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将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他们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哪里需要哪里去,越是艰苦越向前。” 刘文沛的1个姑姑、3个姑父曾支教援藏。其中在西藏从教时间最长的25 年,最短的7年。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西藏教育事业的执着。无论是作为普通任课教师还是作为班主任,他们都一心一意扑在教书育人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任劳任怨,为教育援藏作出应有贡献。 其叔叔刘兰廷和婶婶李玉梅是志同道合的教师伉俪。夫妻二人在山西省离石二中分别教授数学和英语40年。刘文沛的二姑父李恩明在乡村最基层任教38年,他们都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基础教育事业。 弓宇鹏,刘文沛的七姑父,1993年从山西省吕梁学院政史专业毕业,分配到山西省石楼县二中。九十年代初期,石楼县二中还是一个普通的乡镇中学,全校没有一个体育老师,体育教学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年轻潇洒、酷爱运动的他本着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乡村孩子的关心,主动担任学校的体育老师。没有体育器材就自己制作,没有活动场地,就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把教室后面3米高的土坡开凿出一条百米长3米宽的跑道,挖出的土二次利用将学校旁边的烂沟滩填起来,建成了一块平坦的小操场,课间操有地方了,篮球场也有了。简陋的跑道、操场见证了一位年轻教师对教育火热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我在大学时就报名支教,希望反哺生养我的乡村”。刘文沛提起支持边疆教育和坚守乡村教育的长辈便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如数家珍。“如果现在国家需要我到乡村去、到边疆去,我愿意,马上收拾行李就能出发。” “每次家庭聚会,父亲都要讲他的军旅故事和红色党史,勉励小辈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刘文沛动情地说,“从曾祖父开始,我们家族爱党爱国爱教育的理想信念,从未动摇。” 传承家风家训,谱写时代新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刘文沛常说教师首先要“学为人师,严于律己,为学生树典范做榜样”。她在学校先后主讲《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本硕课程,发表学术论文22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先后6次获得学校和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她所负责的党支部被评为“样板支部”。 “刘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现实关切。”西北政法大学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的熊睿卿说道,“她在课堂上常常讲到百年大党和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令人振奋鼓舞。”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戎海梅同学讲述了刘文沛给她修改论文的故事,“我的论文稿上有刘老师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她还面对面指导我写论文的细节。在她的帮助下,我的一篇课程论文得以公开发表。” “满怀对学生的热爱,永葆教师情怀”。刘文沛所在学院的党委书记马光明对她给予高度评价。 刘文沛家族现有9位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的从事纳米研究,有的在向医学高峰攀登,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在乡村教育一线作铺路石,他们都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奋斗目标,砥砺追求。 百年赓续传承,刘文沛及其家人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坎坷与变迁,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之歌,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家族教育史篇。 “我也要当老师!”刘文沛的孩子正在上中学,她用坚定的目光描摹着未来的道路…… (供稿:党委宣传部)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