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西安,暑热正盛。记者见到王翠芬时,96岁的她刚午休起床。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她左眼角那道被岁月冲淡的疤痕上——那是80年前太行山深处的那次爆炸给她留下的印记。
1929年,王翠芬出生在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胡房村的一户普通农家。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炮火炸碎了王翠芬的童年。“鬼子在村外修了炮楼,三天两头来‘扫荡’。”回忆过去,老人语气平静,“害怕炮火袭击,乡亲们都不敢在家待。”
那时,中国共产党开始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年幼的王翠芬加入了抗日儿童团,站岗、放哨、搞宣传,开始为抗日奔忙。
1942年,13岁的王翠芬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力量,让年纪尚小的农家女孩毅然选择了革命这条路?
“我堂哥是党员。”王翠芬回忆,堂哥默默地为乡亲做事的身影,在她心里种下了信仰的种子。
“入党是秘密的,我连家人都没告诉。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想赶走鬼子。”
从入党那一刻起,“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就成了她生命中最笃定的誓言。
入党后,她加入了村里的妇救会,在帮家里种地、纺线之余,组织乡亲开动员会、参加抗日文艺演出、跟着识字班学文化。“村里三天两头有活动。只要有需要,我就跑过去,啥都干!”
1944年冬,15岁的王翠芬响应组织号召,与同村9位姑娘奔赴晋察冀军区第一兵工厂。
“去晋察冀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段被日寇控制的铁路。铁路两边建了碉堡、挖了壕沟。白天,日寇在那里巡逻放哨,根本无法通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游击队战士的护送下,我们才敢匍匐前行,偷偷地爬深沟过铁轨。”回忆那惊心动魄的夜晚,老人的手下意识地抓紧了座椅扶手。
步行三天三夜,她们终于穿越了日军重兵把守的平汉线,抵达了位于太行山东麓阜平县金龙洞的兵工厂。
“那是冀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炸药、地雷、手榴弹等。工厂在大山里,大家工作和生活都在山洞里,条件十分艰苦。”
在兵工厂,王翠芬被分配到熬硝组。“小毛驴拉来硝块,我们就支起大铁锅,日夜不停地熬制炸药的关键原料——硝。”
1945年9月,随着形势变化,兵工厂搬迁到宣化。王翠芬当上了生产小组长,独自负责去保管室取药、配药、引线等工作,任务更重了,危险也如影随形。
1946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在制造地雷拉弦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
“轰的一声,脸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钻心地疼。”
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后,王翠芬在病床上躺了20多天,脸上掉了一层皮。
一出医院,王翠芬没犹豫就回到了熟悉的岗位上。
怕不怕?
“当时没想那么多,组织需要我干啥,我就干啥。”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开始着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急需大量人才。王翠芬萌生了新的念头——学习深造。她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用知识报效国家。1946年,她进入察哈尔省宣化市宣化中学,后又到张家口中学学习初高中文化课程。
1953年,24岁的王翠芬迎来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入北京矿业学院。在选择专业时,她选择了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专业:地下采煤专业。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她的理由掷地有声,“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国家建设离不开它!”
后来,在组织安排下,她先后辗转武汉、西安等地的高校,直到1985年在西北政法大学光荣离休。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将那份在兵工厂锤炼出的认真与坚韧,倾注在工作中。
“我一辈子只干了些普通工作,没啥大贡献。”王翠芬说,“能享受今天这样的好生活,我打心底里感谢党。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听党话、跟党走。”
【群众新闻】“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听党话、跟党走”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13958.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