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评论】王健: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

  • 2022年10月07日
  • 中国法律评论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王健: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

按:本文是2022年10月3日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双一流”学科高端论坛“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分论坛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论断,对于法学研究具有重大启发和指导意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动性、原理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把握好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的要领。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基于这个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建设工作提出了总的要求,这就是要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而且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等等。

这些重大判断和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法学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和“自主性”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都具有重大启发和指导意义。

首先,要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促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扣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沉淀并内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何面对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原则上要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站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看,有哪些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东西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地指出,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独创性地发展出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

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其中着力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而其具体任务,就是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释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二,必须全面总结和梳理近四百年来如何用汉语表达法学知识的历史。中国与西方知识首次相遇和对接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其标志是亚里士多德及其之后的政治学、法学、伦理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首次用汉字或汉字组合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即把西学书籍翻译成汉语,在知识体系和内容上与中国的“修齐治平”之学加以对应和类比,为了达到彼此沟通的目的,当时的中外人士共同采用类比、归纳和解析汉字结构的格义之法,比较系统地确定了一批表达西方概念的名词和短语,由此开启了包括西方法学知识在内的西学知识的中国化进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知识与世界对话的历史,也是一个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和促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但是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得还很不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要认真总结最近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在自主构建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探索成果。在经历器物、制度和文化如何存古和应对世情的艰辛探索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资源。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三十年代,包括法学家在内的十位教授就曾提出了著名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他们不满于在文化领域“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消失了,中国政治形态、社会的组织、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而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要使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即采取批评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我们应在这三方面尽最大努力,用文化的手段产生有光有热的中国,使中国在文化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重新占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劲最强的生力军。

《宣言》蕴含的文化信念、学术立场和研究主张,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几代人心声的一种集中表达。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追求,我国逐渐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现代形态,出现了第一代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史学家等,写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法学各个分支领域第一版的学术著作和教材,这些著作大部分已经成为学术经典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材料,为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设奠定了必不可缺的基础。

我们今天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延续、转型和深化,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比如法学各个学术分支领域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知识分类与构成和呈现方式、研究方法,以及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学科与学术评价机制等问题,还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入、扎实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这种状态亟待改变。

以上是我关于论坛主题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谨代表西北政法大学向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学院85周年华诞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校庆系列讲座】法律人知识与技能的创新

    2022-11-05
  • 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11月2日下午,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专题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各支部书记、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学院党委书记李永宁主持会议。 会议集中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的新闻报道,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及10月25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 会议要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其主题和内涵。学院党委和各党支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制定系统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教育多形式、全覆盖;各教研室和全体学工干部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准确地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宣传,牢牢把握宣传引导的主动权;恪守伟大建党精神,全体师生要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勇于变革、自强不息的工作学习态度,切实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生动实践。 【供稿: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

    2022-11-03
  • 【民主与法制周刊】王健:新时代复兴之路的宣言书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复兴之路的宣言书和行动指南 王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视角阐释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标志性成就及其里程碑意义,概括了其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明确了党在领导向着新时代新征程迈进的道路上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承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要领域的战略任务、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融哲理政理情理于一体,冶思想理论举措于一炉,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成熟自信和坚定意志,谱写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报告主题鲜明,守正创新。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作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科学理论武装和行动指南。按照六个坚持的具体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报告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本质特征、理论内涵及其世界意义做了完整、充分和深刻的阐释。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一系列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报告谋篇布局,重其所重。报告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奋斗历程和历史成就,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科技、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国防、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从严治党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报告将科教、法治和安全分别单列为一部分,强调和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强调和突出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和突出了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等。报告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谋篇布局的十二个方面,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更加对应和协调,更能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历史主动精神。 报告对重大表述科学精准。报告在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表述的基础上,增加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句话,使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加科学和精准,完整而严密,既守正,又创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更能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方面,报告将之前“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等表述进行归类概括,整合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的表述,更加突出了新兴领域和涉外领域立法工作的重要性,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要求更加对应和衔接,进一步明确和体现今后立法工作的重点方向和不同侧重。报告中这类例子很多,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中用心观察、细微体会和深入把握。 我们经历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现在起,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行动指针,坚定信念,力同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