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

  • 2023年04月25日
  • 新京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

4月22日下午,“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暨“论法有方”APP上线仪式在新京报社举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中华司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晓,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马锡五之子、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顾问马秦宁,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马锡五亲友代表出席并进行交流座谈。

4月22日,“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暨“论法有方”APP上线仪式在新京报社举办。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共建实践基地,服务法治建设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以马锡五的名字命名的。延安时期,马锡五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审判过轰动一时的“封捧儿婚姻案”,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从事司法工作20年间,马锡五为人民司法工作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一整套“注重调查研究、方便群众诉讼、就地解决纠纷”的司法理念和审判制度的统称,承载着新中国红色司法文化一切为了人民、注重调查研究、就地化解纠纷、追求案结事了、倾听群众感受的精神内核。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人民司法的根本属性,是人民司法传承至今的红色基因。

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提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将其作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将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并未过时,大力弘扬、传承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同样具有十分独特的时代价值与重大意义。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新京报社深刻认识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基于这一使命,新京报社与西北政法大学精心策划、积极作为,共同建设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旨在探寻法治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

位于新京报社一楼的基地展厅,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分五部分对“马锡五审判方式”形成过程、马锡五审理的经典案例、马锡五的生平等作了详细介绍,呈现了马锡五光辉的司法生涯,以及“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汪世荣、马秦宁、刘军胜、范九利(自左至右)为“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主题座谈会共议“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座谈会上,各方领导、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揭幕仪式,并围绕“深刻认识马锡五审判方式,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于线下基地与线上平台的未来建设与运营,给予意见和建议。

著名法学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顾问徐显明以视频形式致辞。他首先对基地揭幕表示祝贺,并指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涵在当代具有重大价值。一方面,它具有红色基因,是在党的领导下创立的,这是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它和我们今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要求一致,在今天的司法实践中都有发扬光大。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中华司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晓表示,“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司法理念和审判制度的创造性贡献,是人民司法制度的源头活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誉为“东方经验”,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希望基地继续发扬马锡五同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精神的价值追求,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表示,新京报和西北政法大学共同建立的基地找到了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创新点,不仅阐释和挖掘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历史原貌,更重要的是对实现人民司法宗旨的推动作用。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围绕基地建设,阐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价值。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基地揭牌为契机,加强与新京报社的全面深度合作,将科学研究与传播传承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传播红色法治文化。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介绍,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出版相关著作5部,发表研究作品近百篇,下一步将深入做好陕甘宁边区法制史、“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础研究,持续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做大做强。

马锡五之子、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顾问马秦宁生动讲述了父亲的生前故事,从红色基因传承的角度阐释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持久生命力。他提到,以马锡五为代表的老一辈司法工作者集中智慧创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

会后,各位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论法有方”APP全新上线

在“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京报社同时研发了“论法有方”APP,借助媒体优势,探索拓展内容传播、信息服务新方式,面向全社会提供普法宣传教育、法律问题咨询服务,以及法律学术互动交流的专业平台。

范九利、刘军胜、李晓、张生(自左至右)共同启动“论法有方”APP上线仪式。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论法有方”APP将与“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有助于真正搭载起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载体、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治教育基地平台、形成法治服务群众的新型载体、建立媒体连接法治服务的移动载体。

相关新闻

  • 刑事法学院召开2024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推进会

    为推进科研重点工作,围绕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刑事法学院于10月7日晚在长安校区格物楼资料室召开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推进会。我校原副校长郭捷教授、刑事法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及学院部分教师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孙学龙主持。 郭捷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进行了辅导。她表示,项目申报要有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要认识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对提升学科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随后从项目选题的问题意识、论证的规范性与深入性、前期成果积累的代表性等方面,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进行了经验分享。 院长冯卫国作动员讲话,鼓励年轻学者秉持信心、耐心与努力,脚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王政勋教授、付玉明教授与年轻学者就科研方向、科研规划、科研瓶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副院长刘仁琦通报了学院近5年来的科研总体情况,并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的申报工作进行了安排。 (供稿:刑事法学院  撰稿人:刘仁琦  审核人:孙学龙)

    2023-10-09
  • 机构养老服务中的标准化与人文化

    2023-09-27
  •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第21期】傅钢善: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年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9月20日下午,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第21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作题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的专题报告。 傅钢善围绕高校教师创新的内涵展开,从创新的政策要求讲到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由来,为青年教师详细讲解了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评审指标与评价标准,全面介绍了全国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评分细则。在高校教师创新的实践路径部分,傅钢善从正确的教学理念、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创新、教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为我校教师逐条逐步地绘制了课堂教学创新具体实现路径的蓝图,帮助教师掌握提升自身课堂教学创新与备赛参赛能力的“真本领”。 在交流环节,现场教师积极踊跃提问,傅钢善对老师们的疑问给予了耐心的解答。老师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工作坊的学习,既是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又是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次鞭策和鼓励,未来大家将会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任务中,以取得更快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 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及我校4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