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王静: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

  • 2020年11月14日
  • 陕西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

王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从五个方向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创新方向的第一动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位置。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化特征日趋明显的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难度和紧迫性显著上升,只有充分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位置,才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和以自身为中心配置区域性产业链,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使得跨国公司更为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成为重大课题。因此,要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十四五”时期应努力调整现有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把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长期战略取向和政策选择。

把握协调方向的内生特点,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改革政策设计的优先次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把握工作着力点。只有充分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改革政策设计的优先次序,才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未来国内强大市场或将成为我国参与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国际竞争的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内需结构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要素市场如土地、资本、高级人力资源等市场体系结构严重不均衡,给参与双循环的企业造成较高交易成本,无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阻碍了通过内需发挥增长支撑效应。这是中国市场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改革政策设计的优先次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把握绿色方向的普遍形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与生态监管建设并重。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只有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与生态监管建设并重,才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新发展格局下,激励企业和地方政府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链,既可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消耗、循环利用、保证安全生产,又可为信息化提供巨大的需求支持。同时,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态重大风险识别、预警、处置机制,加强监管预期管理,使“中国制造”和“绿色制造”成为高质量的标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与生态监管建设并重的核心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保障前提。因此,“十四五”时期应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与生态监管建设并重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把握开放方向的必由之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开拓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开拓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才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在扩大开放中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入融入世界经济,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使得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也将为世界各国贡献更多“中国机遇”。在扩大开放中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作用,要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同时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因此,“十四五”时期要牢牢把握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开拓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安全的对外开放。

把握共享方向的根本目的,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痛点和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只有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痛点和堵点,才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在新发展格局下,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建设各类虹吸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平台。首先,打通痛点和堵点关键在于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找准堵点和短板,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着力提高流通效率,提升流通业全球竞争力,加快建立应急流通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其次,打通痛点和堵点的本质在于加快建设现代的全球先进要素体系。只有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才可为资本和人才创造具有安全性、增值性、流动性的发展机遇。为此,可以利用内需提供的市场和事业发展机遇吸引全球人才和技术,可以在国际外包中更好地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可以依托内需走出去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服务。因此,“十四五”期间应持续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痛点和堵点,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塑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新闻

  • 【铜川日报】我校参与主办的第十一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在铜川举办 校长范九利致辞

    本报讯 (记者 陈娜)9月19日,由陕西省法学会、甘肃省法学会、西北政法大学主办,铜川市委政法委员会、铜川市法学会承办的第十一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在我市举办。 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刘丽,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一级巡视员肖育斌,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秘书长牛克俭,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甘肃省法学会副会长焦盛荣,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范九利分别致辞,陕西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王凯华宣读表彰决定,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梁云波出席。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曹全虎主持开幕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段林荣,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鹏,市政协副主席王红侠,市法院院长田鹤城,市检察院检察长毛朝霞出席。 刘丽在致辞中介绍了我市的基本概况、产业发展等,她说,举办“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必将进一步密切法治交流合作、促进法学法律工作整体跃升,希望铜川的领导干部、法学法律工作者要珍惜此次难得机会,多学习、多请教、多探讨,进一步提升我市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和法治工作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铜川、平安铜川贡献智慧和力量。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嘉宾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铜川实践。 肖育斌指出,经过陕甘两省法学会11年来的共同努力,“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已发展成为规范化、常态化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和合作平台,为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陕甘两省法学会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经验,确保论坛机制化建设更加完善、创新性发展具有更大空间,在区域社会法治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两省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据了解,本届论坛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弘扬照金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主题,共征集论文447篇,经专家评审组评审,65篇论文分别获得特、一、二、三等奖;8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活动分主论坛和分论坛两个环节,分别邀请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和主题发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各成员城市、观察员城市以及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有关领导、陕西省有关高校法学法律专家和学者参加。

    2023-09-21
  • 【法治日报】周敏:法治是化解环境风险重要保障

    法治是化解环境风险重要保障 为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指导地方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和响应处置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虽然很多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但仍有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因处置难度大等因素,对区域环境质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方面形成冲击。 突发环境事件通常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长期性等特征。作为一种非常态工作,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危机或群体性问题。所以,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时,必须全面推进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响应时效等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对此,我国先后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增加了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为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处于处置地方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线,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重点之一,其处置的科学性、及时性将直接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成效。因此,《意见》对于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意识、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关键要强化应急保障。《意见》从加强组织管理、优化支撑队伍、提升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切实强化应急保障法治化。首先,要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并不断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联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合力。其次,要以优化专业支撑队伍为保障,提升专业素质为目标,有效发挥应急救援人员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切实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动能力和临场实战能力。这样方可为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由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无显著规律可循,所以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尽职尽责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才能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对此,《意见》从深化“一河(园)一策一图”、加强事件应急监测、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四个方面强化应急准备法治化。应急监测对应急决策处置具有支撑作用,能够有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科学处置。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高效的物资储备协调机制,有助于形成物资统筹合力,有效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资共享,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特别关注“时”与“效”,即不仅在时间上要快,而且在效果上要佳。《意见》从加强信息报告、快速科学响应、做好总结评估三个方面着力提升响应时效法治化。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初,信息的报送和发布是关键,提升报送的及时性、渠道的畅通性、发布口径的一致性,有助于破除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壁垒,便于应急主体迅速判断事件性质,依法及时果断处置事件,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而适时对应急处置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进措施,则可以有效防止反复出现同一问题。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中,直接面对社区、面对群众,其处置水平和处置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相信以法治化手段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必将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从而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

    2023-09-01
  • 【法治日报】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本报讯 记者孙立昊洋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召开领导班子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与会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典型案例举一反三,谈认识体会,开展解剖式集中研讨;围绕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有组织科研、学位授权点建设、法治人才培养、廉洁校园建设、职称评审改革、“一站式”学生社区、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交流调研情况,查找问题差距,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表示,要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持续做好学思用贯通文章,持续抓好调研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持续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持续推进调查研究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以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