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宸舸副教授在《中国青年报》谈戒毒制度的完善

  • 2011年06月28日
  • 中国青年报等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6月26日《戒毒条例》开始实施,2011年6月28日《中国青年报》第六版发表我校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褚宸舸博士的访谈,题目是《专家称戒毒关键配套制度依然薄弱》,网址是  http://zqb.cyol.com/html/2011-06/28/nw.D110000zgqnb_20110628_6-06.htm

《戒毒条例》正式实施
专家称戒毒关键配套制度依然薄弱

本报记者 李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8日   06 版)

    6月26日,《戒毒条例》公布实施。这是2008年禁毒法施行后,为具体落实《禁毒法》而出台的首部行政法规。
    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褚宸舸博士表示,《戒毒条例》虽然对《禁毒法》规定的各项戒毒措施作了细化规定,但戒断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之路并不顺畅,心理康复、行为养成等方面关键性的配套制度依然薄弱。

    保护吸毒者隐私是亮点

    23岁的王跃成是广东省东莞市首批戒毒社工,2010年5月,他被派驻凤岗镇禁毒办,从事社区戒毒工作,2011年1月他受聘到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担任兼职研究人员。
    “很多吸毒人员惧怕回到社会,”王跃成说,他们不喜欢跟社工接触,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曾经吸过毒。
    在《戒毒条例》实施前,公安机关对吸毒人员实施动态管控。这就是说,尽管戒断了毒瘾,可他们在外地只要使用身份证(如登记住店)的时候,就会被当地公安机关传唤并要求尿检。
    “这对戒断人员的心理伤害很大,因为个人隐私和尊严得不到保护。”褚宸舸说,《禁毒法》虽然规定不得歧视戒毒者,但没有规定具体落实的措施,动态管控曾让戒断人员备受困扰,“吸毒污点很可能跟随他们一生,使得他们不论戒断多久时间,总有警察上门提醒他们”。
    褚宸舸认为,较之《禁毒法》,《戒毒条例》在保障戒毒人员不受歧视方面作了具体的实质性规定。《戒毒条例》第7条规定,“对戒断三年未复吸的人员,不再实行动态管控。”
    褚宸舸透露,下一步,公安部可能会出台相关细则,对消除戒断人员的吸毒记录作出明确规定。

    社区戒毒宜以常住地为准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正在参加社区戒毒人员5.88万名、社区康复人员8.4万名,戒断三年以上未复吸的达6.4万名。
    “一个完整的戒毒过程应包括脱毒、康复、社会帮教3个连续的阶段。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只能完成生理脱毒,后面的工作没有跟上,就造成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打水漂了。”褚宸舸说。
    较之传统的隔离式戒毒模式,社区戒毒是把吸毒人员放在其生活的社区,由有关的基层组织和机构进行戒毒管理,更注重通过各种心理矫治、就业培训,使吸毒人员有机会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从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切断吸毒诱因。
    但是,社区戒毒实施起来最容易落空,最容易走样。
    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吸毒人员离开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后,应该回到户籍所在地社区继续巩固戒毒。
    “这样的衔接方式对很多外地籍吸毒人员来说,并不有效。”褚宸舸说,社区自身不能强制他们回去,而公安机关也没有这样精力物力将其移送回户籍地,只能流失到社会上,复吸的可能性很大。
    褚宸舸认为,社区戒毒应该由戒毒人员常住地的社区负责,“所需费用不妨通过户籍地与常住地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

    社区戒毒应机制先行

    在戒毒康复人员眼里,王跃成这样的社工只会聊天,提供不了实际帮助,“他们会说,你能给我找到工作、找个女朋友吗?”
    按照《戒毒条例》的要求,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应当制定社区戒毒工作计划,采取教育劝诫,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就学就业就医援助等措施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管理、帮助。
    说易行难,王跃成要做的,庞杂而艰巨,“都是锻炼公关能力的”。
    “比如,服务对象避而不见,我们就去跟公安部门沟通,是不是能看看他们的档案。”王跃成说,诸如此类的沟通工作非常多,要知道吸毒人员是否有病,他们要去找医院、防艾办;要联系就业,找的部门就更多了,劳动局、民政局、团委、就业办,“我都去过”。
    王跃成坦言,这样的协商沟通是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并没有制度保障。他们两三个人要帮教100多个戒毒人员,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希望能有顺畅的运行机制”。
    褚宸舸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研发现,这种现象在社区戒毒工作中很普遍。“目前,地方的禁毒委员会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其常设机关禁毒办多设在公安机关的禁毒处(或大队)”他说,少数禁毒委成员单位仅挂名、社区不务实,禁毒办对其他机关和社区工作不是垂直管理,而且公安机关的精力和重心主要在缉毒方面,警力也不够,这造成社区戒毒工作有时往往不能落实到位。
    王跃成说,人员总在流动,有效的帮教工作机制尤为重要,“帮教一个吸毒者十几年都不为多。”

相关报道

《华商报》:《冰毒 封住了懵懂的心》
http://hsb.hsw.cn/2011-06/26/content_8097942.htm

《西安晚报》:《青少年涉毒逐年增多多半缘于无知!》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1-06/26/content_47612.htm

相关新闻

  • 【法治时代杂志】承前启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制度

    编者按: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于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202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则标志着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正式建立。 本期封面主题聚焦“建设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特邀请法学专家、国家法官学院和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围绕我国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实践,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对《指导意见》进行权威解读,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助力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 202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正式建立。作为我国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建立,为构建法学教育、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最终进入法律职业领域任职执业完整的制度体系大厦圆满完成了最后一个施工环节。它是新时代推进法治工作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完善中国特色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引导和推动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和法学院校改革、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是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对新时代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作出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把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作为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两大重点工作任务。“健全”意味着要在2001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基础上,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对考试制度,包括法律职业范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考务管理等方面全面进行完善和升级;“建立”则要在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后和正式入职从业之前创设一项过去没有的新制度,即专门的职业适应性训练制度。这两项任务在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中得到了贯彻落实。该意见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首次正式界定了法律职业的概念,明确了法律职业人员的类型范围,规定从业者必须以通过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取得从业资格,并在实际入职从业之前参加统一组织的专门培训。该意见根据对法律职业人员类型的界定,将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同时明确了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基本原则、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从而确立了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工作的基本制度框架。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把建立统一的职前培训作为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市县两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工作机制的一个必要环节,要求高级人民法院和省级人民检察院针对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按照“统一标准、分系统实施”的原则,统一对招录人员进行职前培训;招录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按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职和登记手续;未通过培训考核的人员不予录用。这是建立新的法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后,法检两院在招录新人过程中对于统一职前培训要求的首次运用。 2018年1月,经中央政法委批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与职前培训“一体两用”的组织领导机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委员会(职前培训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职前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根据司法部2018年发布的《关于成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委员会(职前培训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该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包括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公证协会以及10所全国主要政法院校,主任由司法部部长担任。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共有4项,其中两项有关职前培训工作:一是负责确定职前培训考核标准,统筹协调全国职前培训管理工作;二是指导、督促、检查各部门实施职前培训工作。该通知还规定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管理机构。 从以上出台文件和举措的进程看,建立统一的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统一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的法律职业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对从事律师的人员实行统一的准入资格考试制度起,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修改,我国建立了初任法官、检察官、律师三大法律职业必须参加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再到2015年界定和扩大法律职业人员范围并将统一司法考试升级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前后历经30多年探索和实践,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建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时,法学教育界和实务专家就设想提出建立统一法律职业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要求在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建设过程中,实现从“凡进必考”到“同考同训”的过渡。当时提出“同考同训”设想的主要理由是:法学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素质和职业要求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和脱节;必须在法学学科教育、法律职业准入标准和法律职业培训要求之间建立一种制度性联系。“同考”的问题伴随2002年首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得以解决;而“同训”的问题仍在继续探索,在历经20年的实践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终于得以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制度的基本内容 《指导意见》是依据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制定的。中办国办的意见中单列“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一个部分,明确建立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加强职前培训的组织保障三方面内容。《指导意见》则对上述内容予以落实和展开。全文由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健全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管理机制(协调机构、责任分工、实施机构)、建立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运行机制(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完善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保障机制(培训大纲和教材、培训师资库、培训档案)、加强对职前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保障)五部分组成,共17项具体内容。归纳起来,解决了为谁训、谁来训、培训谁、训什么、怎样训五方面的问题。 (一)为谁训 “为谁训”关系建立和实施职前培训的目标方向、根本遵循和工作原则。《指导意见》明确建立实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必须遵循“一个坚持”和“三个贯彻”,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使用了“深化法治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这在有关法治工作文件中比较罕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工作中的一个术语,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用供给侧的概念不仅恰当地描述了解决法治人才培养供需之间矛盾的意义和建立实施职前培训的必要性,而且这个表述本身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统一职前培训应当遵循四项工作原则。第一是党的领导要贯彻体现在职前培训组织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第二是突出政治标准要求,加强对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方面的考核培训,并把政治标准放在考核评价的突出地位,确保法律职业人员绝对忠诚可靠。第三是强化能力训练原则,按照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的要求,重点解决知识运用方面的问题,实现从知识型到能力运用型的转变。第四是作为组织实施职前培训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原则,其核心是“统一标准、分系统实施”以及“先选后训”“谁选谁训”。就是说,这里所谓“分类”的“类”,主要指不同法律职业领域归属的各自的管理系统或主管部门。这个原则的确立,解决了“谁来训”的问题,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不同法律职业用人部门法律职业人才需要间的某种差异的客观实际,也便于在现行法律职业主管部门权力分配体制下开展相应的职前培训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以法律职业类型化差异为基础的职前培训的分系统实施,前提是“统一标准”,离开这个前提,也就无所谓统一的职前培训制度了。 反映和体现“为谁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实施职前培训制度的发展目标。从《指导意见》的表述来看,职前培训制度将是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健全完善的发展过程,其基本目标就是按照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使参训人员达到从业所需要的初任标准,成为合格的法治人才;其进一步的发展目标是推动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谁来训 健全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管理机制,核心是要明确组织实施和承担职前培训工作的责任主体以及参与此项工作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解决“谁来训”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职前培训管理工作抓总的机构。《指导意见》明确由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的职前培训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各部门实施职前培训工作,负责职前培训考核标准的确定等大政方针。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承担,该部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等部门共同做好职前培训的统一标准等相关规范工作。 第二,按照分系统实施原则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指导意见》对中央和地方法律职业用人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职前培训工作中的任务作了原则规定,即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等工作;地方各级法律职业用人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本系统上级部门和本地区组织部门的指导或者领导下,配合做好本系统本地区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相关工作。 第三,确定培训机构与培训师资。以上两个层面都是职前培训由谁负责和管理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职前培训最终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对于哪些机构可以承担职前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并未直接作出具体规定,而是分两种情形对怎样确定培训机构作出授权性规定。一是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主要指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根据有关标准和程序确定的职前培训机构。至于需具备条件的具体内容,则分别由各系统主管部门各自规定。二是有关行业自律组织,具体指省级有关行业自律组织可委托市(地、州、盟)行业自律组织承担职前培训实施工作。关于培训师资,根据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标准和程序确定本系统的职前培训师资库,同时抄送司法部并在司法部网站公布,供法律职业用人部门共享。各系统开展职前培训时,应优先在师资库中选择师资。 《指导意见》关于职前培训实施方式和培训机构的规定,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三)培训谁 我国已经明确法律职业人员的范围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和政府部门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从理论上讲,这些人员均应在入职从业前参加职前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不过从《指导意见》的规定看,目前对职前培训的对象并未采取整齐划一的要求,而是分情形作出了刚性和弹性两种处理办法。一方面,对于凡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初任法官、检察官、仲裁员(法律类)以及申请律师、公证员执业的人员,规定均应参加职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准予从事相关法律职业;另一方面,对于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和法律顾问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规定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职前培训这项工作。行政机关推进职前培训的途径是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委托培训。对于已经从事相关法律职业或已经参加职前培训合格的人员,如果遇到转换法律职业或变更法律职业岗位以及其他类似情形的,规定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参加职前培训。 (四)训什么 职前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均以职前培训的目的为设计依据,核心是使参训人员达到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初任标准,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忠诚、干净、担当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法律实务知识,满足特定需要的少数民族语言法律知识和国际法律实务,以及法律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具体就是在实务导师指导下,以从事审查案件材料、草拟法律文书等辅助事务的方式进行审判、检察、律师、公证、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案件办理等业务实践,旨在提升参训人员的政治能力、养成参训人员职业品格和专业精神、增强参训人员的业务能力(包括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重大风险防控能力、复杂事件处置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最终使参训人员尽快实现从熟悉法学理论知识到熟练掌握法律实务技能的转变。《指导意见》特别概括出了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法律实务方面的内容要点和相关要求。 (五)怎样训 按照规定,职前培训采取集中教学与岗位实习和综合训练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教学阶段以不少于1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法律实务知识,采取集中脱产、现场模拟诉讼、远程视频教学、网上学习平台自学等线下和线上结合的形式进行。岗位实习和综合训练阶段则在实务导师指导下,通过从事审查案件材料、草拟法律文书等辅助事务,参与审判、检察、律师、公证、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案件办理等业务实践。实训阶段的时长和具体安排由法律职业用人部门自主确定,但《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初任法官、检察官、仲裁员(法律类)以及申请律师、公证员执业的职前培训的最低时间,两个阶段总计为1年。 职前培训的科目和课程设置以及相关要求,皆以职前培训大纲分别加以规范。培训大纲分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共同科目的大纲由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并编写培训教材。专业科目的大纲和培训教材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写。培训考核由培训实施机构负责,按平时学分制和集中测试考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教学和岗位实训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考核、合并计算成绩。实习实训期满,实务导师应向考核部门提交书面鉴定报告,作为对参训人员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合格的,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或有关行业自律组织颁发培训合格证。此外,《指导意见》还对培训档案管理以及组织实施保障等内容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并提出了要求。 三、推进实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注意事项 《指导意见》已就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安排和部署。然而,统一职前培训工作要从纸面上走向实际行动,还有大量具体工作要做。 第一,研制培训统一标准,编写培训大纲和教材。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等部门制定职前培训统一标准,研制职前培训共同科目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共同科目培训教材;同时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系统法律职业人员特点,编写本系统专业科目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此外还要组织开展满足培训需要的教学类、实践类案例库建设。 第二,完善培训制度。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指导意见》,制定完善本系统职前培训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案,细化培训措施,完善管理工作流程,做好与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衔接。 第三,确定培训机构名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法律职业用人部门根据有关标准和程序确定职前培训机构名单;省级有关行业自律组织委托市(地、州、盟)行业自律组织形成培训实施工作方案。 第四,建设培训师资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标准和程序确定本系统的职前培训师资库并抄送司法部,由司法部网站公布和共享,供培训机构选择师资。 第五,有序推进行政机关应当开展的职前培训工作。探索和推进跨地区、跨法律职业部门共同开展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的统一职前培训工作。 第六,开发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研发职前培训工作管理和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职前培训教学、学习、考核全过程电子化管理,建立承担培训的机构(包括有关行业自律组织)与法律职业用人部门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培训档案资料报送工作机制。 第七,引导和鼓励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有关学理和应用研究。包括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规律和特点,统一职前培训制度与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以及统一职前培训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统一职前培训与高校法学教育的关系、统一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的关系等。 随着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推进实施的不断深入,期待有更多法律职业领域对各自职业领域已有的职前培训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对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展开全方位、各领域、各环节的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资格制度作出贡献。 (本文载于《法治时代》杂志2023年第9期 作者:王健,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23-09-20
  • 王瀚教授、白艳副教授应邀参加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涉外商事仲裁法律服务合作研讨会

    9月2日,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涉外商事仲裁法律服务合作研讨会在兰州举办。开幕式由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秘书长助理蒋红梅主持,贸仲仲裁院副院长兼贸仲丝路中心秘书长谷岩,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律师协会会长韩永安,甘肃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王永平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研讨会主旨演讲由甘肃省律师协会会长赵耀主持。我校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贸仲仲裁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摩擦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瀚教授作《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与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使命》主题演讲,从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与全球经济秩序变革、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和全面对外开放给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国家顶层设计、从战略视角积极谋划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基本思路四个方面全方位讲解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使命,并对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建议。 圆桌会议环节中,第一议题的发言嘉宾围绕西北地区对外开放与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贸仲丝路中心办案秘书王晓曈主持。我校国际法学院副教授、法国德尚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代表、大湾区业务负责人、贸仲仲裁员白艳以《涉外法律服务在促进营商环境中的作用》为题,介绍了商事领域中涉外法律服务的种类、人员和机构,并分析了律师和仲裁员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供稿:国际法学院)

    2023-09-08
  • 【民主与法制时报】“新时代新征程‘枫桥经验’的制度实践”研讨会召开

    “新时代新征程‘枫桥经验’的制度实践”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近日,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承办的“新时代新征程‘枫桥经验’的制度实践——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成立四周年座谈会暨成果发布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来自陕西省法学会、西安市法学会、杭州师范大学以及该校法治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刑事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该校参加暑期赴浙江调研及“三下乡”活动的学生参加研讨会。西北政法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成立四周年的工作情况和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院推进和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及社会治理研究的经验,重点研讨了该院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及计划。 据介绍,自2019年7月11日正式成立以来,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主办、协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十余次,截至2023年7月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年均12个,获得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此外,活动还重点介绍了该院研究人员出版的专著《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市南海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研究》《陕西青少年权益保障十年观察》《法律统一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问题研究》《智能信息社会法治创新探索》《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中国建设的延安实践》。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