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死刑中国结——华商报专访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

  • 2011年08月23日
  • 华商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中国死刑何去何从?本报从2002年报道著名的延安“枪下留人”事件以来,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废除死刑之路。故专访一直在关注中国死刑问题的贾宇教授,在一片“喊杀”的声浪之外,我们也需要倾听一种理性的声音。

\

贾宇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闫文青 摄

  拆解死刑中国结:李昌奎案不能再翻烧饼

  ——专访刑法学家、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

  编者按: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纠结的问题。对中国来说,一方面,死刑数量居高不下,为适应世界文明潮流,国家正在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另一方面,公众对死刑葆有“恶有恶报”、“震慑犯罪”的愿望和初衷。今年以来,因药家鑫案、夏俊峰案、李昌奎案等,死刑问题再度引起普遍关注乃至争议。

  中国死刑何去何从?本报从2002年报道著名的延安“枪下留人”事件以来,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废除死刑之路。故专访一直在关注中国死刑问题的贾宇教授,在一片“喊杀”的声浪之外,我们也需要倾听一种理性的声音。

  华商报:今年以来,因为药家鑫案、夏俊峰案、李昌奎案等一系列案件,死刑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很大争议。你觉得这些重大案件和公众集中的关注,会对中国的废死之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贾宇:公众对死刑的关注,在我看来,主要不是对具体案件怎样判处的关注,而是一些社会情绪通过这样一些事件表现出来。纵观这些争议,话题的引起都和案件当事人的身份有关,如贫困者,或富裕者、官员还是普通民众等等,这反映出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和社会阶层的冲突问题。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司法公信力的不足,民众对权力部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有一些质疑。民众关心国家大事是好事,但所表现出来的“一边倒”的肃杀之气,以及倾向暴戾的情绪,是让人担忧的。

  实际上,死刑的存废之争不是一天两天了。对死刑存废争议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国际范围内来说,今天的中国,死刑罪名仍然很多,执行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还不满意,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不相适应的。

  华商报:支撑死刑存在的依据以及中国死刑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

  贾宇:一个是报应观,另一个是威慑观。报应就是如果残忍的犯罪者没有被执行死刑,民众就感到罪犯没有罪有应得。罪有应得,其实就是朴素的报应观念,就来源于动物的报复本能。人类在原始蒙昧的时代,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到后来,国家和政府把处于自然状态的报复制度承接过来。此后,随着历史发展,始终处于一个刑罚制度越来越宽缓,死刑制度越来越谨慎,死刑执行方法越来越文明的状况。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死刑制度在一步步走向消亡。以欧洲而言,已全部废除死刑。我们要认识到死刑和人类文明的方向不一致,不能回到原始的报应观:他杀了人,我们再杀一个人。

  死刑的另一个支撑是威慑观。很多人说,把杀人犯杀了,别人就不敢再杀了,这背后就有一个威慑的愿望。然而,理性的研究证明,靠刑罚是不能减少杀人、减少恶性犯罪的。你很难发现有罪犯在犯罪前,会认真地思考刑罚的规定是什么。事实上,刑罚在犯罪的决意过程中,是很少起到作用的。

  华商报:现实中,在遏制和震慑贪污腐败犯罪方面,死刑也一直被寄予厚望。

  贾宇: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对贪腐犯罪规定死刑的国家。实际上,说到死刑的震慑作用,像成克杰那么高的身份,只要有一种制度告诉他,这个钱你不能拿,拿了就当不成了,我敢保证他不会拿这个钱,而不是说他知道拿了这钱会判死刑。因为他压根就认定他犯罪不会被发现。但是,大家却认为逮住一个重判,别人就害怕了,其实这也就像看病一样,你开处方,要查清楚病因,犯罪的病因不在于刑罚轻重,那么死刑的震慑作用就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

  华商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网上一片欢呼,现实中则有人放鞭炮庆祝。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毕竟是一个人死了,值得我们这么狂欢吗?

  贾宇:除了对死刑报复观念和震慑的迷信之外,我们也要检讨内心深处一些黑暗的东西,为什么判一个人死刑时,社会在狂欢?这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国暂时还没有废除死刑,是不得已,没办法的,杀人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一些研究证明,参与到死刑执行过程中的人,包括警察、法官、检察官,心灵都会受到伤害。而其他人体会不到这种心灵震撼。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母亲的自白,说她的儿子被人杀了,她上访了三年,在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3年后,她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儿子死了,我这么三年苦熬过来,罪犯如果死了,他的妈妈不是也和我一样?结果她放弃了要判罪犯死刑的要求。

  所以,当民众意识到杀人,包括杀罪犯,并不天然地代表着文明和正确,罪犯杀人是罪恶,我们杀人是不得已的以恶制恶时,我相信,喊杀声就不会那么多了。如果再能意识到想通过死刑来震慑犯罪实际上只是一种良好愿望时,我想,有更多的一批人就不会再喊杀了。

  华商报:这次云南省高院因为李昌奎案被卷入舆论漩涡。你怎么看待云南省高院在李昌奎案中的表现?以及中国的法院在限制死刑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人觉得云南高院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案例。

        贾宇:我经常说,法院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在我们国家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下,又要严格控制死刑。然而,如果一片喊杀声,这个非杀不可,那个也非杀不可,中国的死刑执行数量就下不来。而死刑使得中国在世界人权领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其实,我们不要跟西方国家比,就和自己的历史比,康熙时期,中国一年秋决执行死刑不到40个人,按这个标准,我们目前一年的死刑执行应该控制在500人左右,但真实情况呢?虽然没有公布过,但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对于李昌奎案,法院基于案件里面存在自首、邻里纠纷、情感纠葛等因素,从法律上来说,判死缓没什么问题。但是,民众接受不了,拿药家鑫与李昌奎做比较。我认为,如果李昌奎案能够在民事赔偿上达成协议,可能更稳妥一些。但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善意理解法院在这方面的努力。

  华商报:那为什么是云南省高院作出这样一个判决?云南高院一位法官认为李昌奎案在10年后看,会成为一个标杆。也有人认为,云南省高院的观念“太超前”了。

  贾宇:云南属于毒品犯罪的高发区,这类案件执行死刑的几率很高,所以,云南控制死刑的压力其实很大。就李昌奎案,个案非常残忍,但毕竟是邻里之间民事矛盾激化的刑事犯罪,比起贩毒、黑社会犯罪来说,危害性显然低一些,因为死缓与死刑的选择,都是在严重与更严重之间比较,云南省高院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李昌奎案中体现的还是大家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当然对法官和法院的监督是应该的,例如案件中有没有徇私舞弊等。但李昌奎案,暂时看来不存在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法官对死刑案件的认识和判断问题。

  华商报:现在李昌奎案已进入再审,你对结果有什么期望?

  贾宇:在理想状态下,如果能够在民事赔偿方面有所推进,受害人家属能够谅解,维持死缓的判决并附加限制减刑的条件,让李昌奎在监狱里终老,我想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很难从法律专业领域说,案件判错了,但如果由于舆论压力就改成了立即执行,我觉得对司法的进步、对司法机关的威信都有很大损害。因为一旦司法的威信被彻底毁掉,对社会是非常可怕的,那我们还有什么地方能主持公道?还有什么地方可讲理?如果媒体上哪种声音大,就按哪种声音来,到时候证明案件错了,这不是个好事情。所以,法院一定不能再翻烧饼。由于民意的压力,把李昌奎拉出来杀掉,虽然一时民意的诉求达到了,但是,对法治进程没有什么好处,对于司法公信力没有好处。

        华商报:但是,很多人也认为,司法腐败等导致公信力下降,这也是现实。例如有人批评云南省高院,“在防范民意的同时,可能却向权力打开后门”。要想避免舆论审判,首先应该提升司法公信力。

  贾宇:要重建司法信任,首先责任在司法机关自身。要提高执法素质,改变司法理念,在技术层面来说,司法人员的办案水平也要提高。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面对权势,还是金钱,还是社会舆论,司法机关一定不能随波逐流。要树立司法的公信力,需要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要有对法治的信仰,只要我是依法办事,符合法律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干扰,都要顶得住,坚持司法的权威性,这一点很重要。否则,领导一说,你变了,群众一喊,你变了。变完以后,发现不对,谁来负责?哪个领导来给你负责?哪个群众给你负责?所以,一方面司法机关要坚持司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法律底线,不受权势舆论干扰。对正确的监督,正确的民意,要积极呼应,而坚守,就是自己认定合法正确的,要扛住压力,挺得住。

  华商报:也有法律学者批评,认为云南省高院即使要对限制死刑做出贡献,也应该选择一个更好的案例,也有人认为法官在这个案子中滥用了自由裁量权。

  贾宇:应该不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包括药家鑫案,当时即使不杀,在法律上也没有问题,只是目前我们的国情不能接受而已。我们的刑法里头没有任何一个规定,说某一种案件一定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所以司法机关对此是有自由裁量权的。

  有人批评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可是,英美法系的法官不是更厉害吗?司法本身是需要独立判断的职业。法官工作的本质就是司法判断,所有从事判断的人,都必须给他独立的判断权,就像足球场上的裁判,他有可能犯错误,但在现场你仍然必须给他独立的判断权,没有当场停下比赛来审查这个裁判是不是黑哨或者有什么问题,否则,这种游戏就没法进行。再者,司法人员有特定的职业的思维方式,司法中有些原则、规则,只有经过科班的司法训练才能理解,才能接受,才能掌握。比如,我们常说的罪刑法定原则,不得强迫当事人自证其罪的原则,禁止刑讯逼供的原则,这些东西,都是经过了人类司法的黑暗阶段,从无数冤假错案的教训中总结出的。案件的调查过程是复杂的,就像望闻问切一样,司法人员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来判断,而一个普通民众可能只是从一个报道、一个说法甚至一个传言开始判断。

        华商报:你主张废除死刑,当然不是说现在就废除,你有没有抱过这种希望,通过一个著名的大案件实质性推动,像药家鑫案、李昌奎案等。

  贾宇:我主张废除死刑,当然是通过制度层面对所有犯罪都一律废除,从制度上没有死刑了。但是,在死刑还在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案子适用,什么样的不适用,这里面有个公平性的问题。那么,司法机关怎么样把握限制死刑的步子,走到什么样的一个频率比较恰如其分,这是要慎重考虑的。对于法院通过个案来减少死刑的一切努力,只要不是徇私枉法,我都支持。

  对于药家鑫案,我觉得,可能在现在民众的理解程度上,包括现有的司法在控制死刑的程度上,执行死刑可能更稳妥一些。因为,这个案件行为本身太恶劣,几乎没有任何情有可原的方面,挑战了民众一般的能够谅解的底线。另外,中国限制死刑的努力,走到目前的程度,据我观察,像药家鑫这样的案件还没有达到不执行死刑的程度。所以在中国国情下,要完成限制死刑的任务,既要方向明确,还要步骤稳妥。走得太激进了,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

  华商报:但我们能看到,各地法官对控制死刑的认识,参差不齐,步伐也不一致。在李昌奎案被判处死缓的同时,有辽宁的夏俊峰案。夏俊峰因杀死城管而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案件本身有许多证据上的疑点,已引起法律界人士的呼吁,你怎么看待?

  贾宇:夏俊峰案,存在着小贩与城管这样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另外,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今天,我们的司法人员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很有可能把自己当成政府的一部分,有的判决中,法官可能会觉得,你怎么敢对政府管理者采取这样极端的反抗措施?那我们政府的权威、威信还在什么地方?反过来,如果站在民间立场上,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我们能看到,虽然被杀害的人非常不幸,但杀人者也有情有可原的地方,这样来思考问题的话,那夏俊峰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华商报:死缓制度曾经是中国的一个发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虽然都属于死刑,但毕竟一步之遥,阴阳两隔,李昌奎案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人也因此批评死缓制度,你怎么看?

  贾宇: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强制改造,以观后效。这是中国的一个发明。实际上就是为了限制死刑,“罪行极其严重”,就可以判处死刑,但是不是需要立即执行呢?就增加了这么一个门槛,这也是立法的一个技术,从制度上限制死刑使用。既然我们不得已,保留了死刑,那么,就尽可能减少真正执行死刑,这是立法的本意,就像毛主席原来说的,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

        华商报:现实中的 “必须立即执行”,应该怎么理解?

  贾宇:在我看来,就是比较而言,在国内或本地,最为严重、最为残忍的犯罪。那什么叫必须立即执行,严格按照刑法规定的话,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这个罪犯把他关在监狱里面终老,但由于这个犯罪人的影响极大,只要他活着对社会就有危害,他的那个犯罪组织或者他的同伙,还会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继续危害社会。这种情况下就叫做必须立即执行。要从法条来理解的话,我看就这一种可能性。其他都没有立即执行的情况。但实际上这一条是做不到的,我们没有充分地贯彻执行这一条。

  华商报:是不是说立法本意是严格限制死刑,但司法实践一直在突破?

  贾宇:1979年的刑法里只有17个死刑罪名,到1997年修改时,已经达到了68个死刑罪名,好不容易,2008年才减去13个,即便这样,我们在世界上死刑罪名仍然第一。

  我们总觉得,中国怎么能废除死刑呢?好像我们中国历来都是个非常残忍的国家,非常暴力的社会,实际上,我们汉唐封建社会,都在控制死刑,所谓“刑罚为盛世所不能废,也为盛世所不尚”,不崇尚死刑、重刑,尤其是明智的统治者都在讲慎刑恤典。就是要慎用少用死刑的意思。而恰恰现在废除死刑的欧洲,在200年以前的时候,严刑峻法,无所不用其极的残酷刑法,比中国要严重得多,只是这200年以来,他们的文明走到了我们的前头,我们必须要看清楚这一点,而不是说,中国历来就喜欢杀人。

  华商报:但这样一种社会共识要建立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贾宇:我还是很乐观的。我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大家对重刑的呼声会减少。我和一些学者在10年以前,就呼吁将来要废除死刑,但那时“响应者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不理解,甚至法学家们很多也表示不同意见,但到了今天,我们不要说法学界,就看药家鑫案,你能想象如果发生在十多年前,会有一些人站出来说不要杀他吗?这就是文明的进步,虽然呼吁不杀的比例很小,但毕竟从无到有,有了这么一批人,能够心平气和地说他到底是个孩子,犯罪是可恶,但我们大家再把他杀掉,符合文明发展的方向吗?表现了我们的文明吗?这就是进步,我1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我对这一点确信不疑。

  华商报:李昌奎案之后,还有赛锐案等纷纷涌现出来,有人说,掀起了“死刑翻案风”,你怎么看待?

        贾宇:这些案件翻腾出来之后,大家群起而攻之,因为这些案件以前没有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司法人员比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来办理的,没有按照普通民众的情感来判案,现在大家按照自己的情感一判断,都觉得不对,那大家要算这个账啊,我们好不容易经过法院的努力,包括李昌奎赛锐案等等,死刑有所减少,如果把这些案件都拿给公众来评判,大家都认为李昌奎该杀,赛锐也该杀,这个也该杀,那个也该杀,我们国家的死刑数量将会是多少?我们的死刑,刑法规定的罪名数量和执行数量,已是世界第一埃这样下去,中国将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华商报:中国已走在废死之路上,要真正废除死刑,还要在制度各方面做哪些准备?

  贾宇:第一步,要将死刑逐步控制到只针对人生命的犯罪,对财产犯罪、经济犯罪逐步减掉死刑适用,刑法修正案(八)目前减去的13个死刑罪名,都是这方面的。虽然目前对贪腐犯罪的死刑暂时废除不了,因为如果急于废除这方面的死刑,大家会认为是宽纵贪官,接受不了。但要认识到,贪腐犯罪其实本质和盗窃是一样的,钱财毕竟跟生命不同。第二步是对涉及生命的犯罪,最终缩小范围,把死刑控制在谋杀这样的主客观危害很大的犯罪。一般的斗殴致死等,不再判处死刑。另外一个废除死刑的准备条件是:真正的、没有减刑假释可能性的无期徒刑的出现,也就是用实质意义上的终身监禁来代替死刑。

  但这些都是从立法技术上来说。真正废除死刑的条件应该是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步实现公正的社会分配,社会心理越来越平衡,阶层之间的矛盾和不满、利益的冲突都缓和下来,那时,我们或许就可以心平气和地谈死刑废除的问题了。(华商报记者\江雪杨鹏 

  贾宇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中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和犯罪学,在国内较早对死刑制度改革发表系统的理论见解和实践主张(1995年),并长期积极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变革。曾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当代法学名家”等荣誉称号,被聘为最高法、陕西省高院、检察院等中央、地方政法单位的咨询专家。

相关新闻

  • 【法治网】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10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开学典礼暨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召开。 (仪式现场) 开学典礼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并与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灵武市150名党政人才参加开学典礼。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和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 此次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面向灵武市共招收60名学员,学制二年,学员周末在灵武市上课。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开设前沿专题讲座、实时热点讨论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同时,完成研修班规定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结业证书,其中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据介绍,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是该校首次在学校主校区以外挂牌的第一个培训基地。范九利表示,此次培训基地的成立是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践,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在学位层次和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推进专业人士继续深造而设立的重要项目。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为灵武市培养一批能够肩负社会公平正义、捍卫法治精神的新时代高质量法治工作队伍。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致辞) 在揭牌仪式上,杨玉龙表示,此次灵武市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设立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推出高级法律研修班,既解决了干部职工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 (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简要介绍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及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发言) 李集合和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一致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将整合全校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力量,以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效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名校的优势,努力对接社会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在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相关工作。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发言)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研修班学员代表孟祥玉在会上表达了感谢。 据悉,该培训基地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联合灵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本次负责与宁夏地区对接的新闻传播学院就拥有新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以及多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陕西省委网信办、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等多个单位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在法治新闻、网络政治传播与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校地人才共享共育共赢,今年6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主动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与会人员合影)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产业最前端、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民生大需求,借力“外脑”、增强“内功”,引进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业界翘楚,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团队42个,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51名。同时,灵武市还通过实施灵武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建立在外学子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机制,聘任10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为“校园招才大使”,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此次揭牌仪式的举行,充分彰显了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灵武市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干部学历提升、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学员孟祥玉激动地说。

    2023-10-09
  • 【人民网】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学员孟祥玉激动地说。 仪式现场图片。灵武市委组织部供图 10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开学典礼暨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灵武市召开,全市150名党政人才参加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并与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 据了解,此次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通过免试审核入学面向灵武市共招收60名学员,学制二年,学员周末在灵武市上课,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员可报销不低于80%的学费。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开设前沿专题讲座、实时热点讨论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同时,完成研修班规定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结业证书,其中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在揭牌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简要介绍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及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情况。同时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将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效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名校的优势,努力对接社会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在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相关工作。 据悉,该培训基地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联合灵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校地人才共享共育共赢,今年6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主动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产业最前端、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民生大需求,借力“外脑”、增强“内功”,引进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业界翘楚,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团队42个,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51名。同时,灵武市还通过实施灵武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建立在外学子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机制,聘任10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为校园招才大使,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此次揭牌仪式的举行,充分彰显了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灵武市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干部学历提升、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灵武市委组织部)

    2023-10-09
  • 【西部网、陕西网】“感党恩 中秋话团圆,唱幸福 喜乐一家亲”——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庆“双节”联欢会

    “感党恩 中秋话团圆,唱幸福 喜乐一家亲”——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庆“双节”联欢会 中秋国庆喜相逢,阖家团圆又一秋。9月27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感党恩 中秋话团圆,唱幸福 喜乐一家亲”欢庆“双节”联欢会,居民群众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联欢会上,秦腔,独唱,二胡、萨克斯演奏,诗词朗诵,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现场气氛在大合唱中推向高潮,大家共同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在欢歌笑语中,大家一边品尝代表团圆、和谐的爱心月饼,一边畅谈幸福的生活,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抒发着对党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当天,社区志愿者还上门看望慰问社区高龄独居老人,他们同老人们亲切交谈,送上节日的祝福和关怀,并叮嘱老人们要注意身体,有需要及时与社区联系。 此次活动开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邻里和谐,让居民群众感受到社区和谐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