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李伟弟 王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惩治金融犯罪的法治实践

  • 2022年12月02日
  • 人民法院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22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依法惩治金融犯罪工作情况暨典型案例》,进一步彰显了依法惩治金融犯罪,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纵观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法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而且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法治命题。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法治建设历程,党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以维护政权稳固为主要任务,制定并颁行多项惩治金融犯罪的法令、法规和政策文件,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提供坚强保障的同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依法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实践依据。

自1927年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之后,新生革命政权亟需解决政治稳定、经济自足等现实问题,加之人民革命事业面临的态势异常复杂,致使危害货币管理秩序、危害金融票证、扰乱和破坏金融贸易等不法行为在革命根据地内快速滋生,持续蔓延,对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和人民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例如,1934年闽西革命根据地接连发生的“明光县林明映、林积记伪造纸币,扰乱苏区金融案”和“永定县反动团总阙渭川伪造苏维埃纸币案”,1941年发生于陕西省米脂县的“李如明、李元庆等制造、使用假币,破坏边区金融案”等等,都严重侵害了革命根据地的货币转移和资金融通安全。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对危害金融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惩治金融犯罪的法律规定首见于1930年10月颁布的《闽西苏维埃政府布告(第三号)——禁止私人收买金银首饰》(以下简称《布告》)。《布告》明确指出:“贩卖首饰是和私运银币出口同样的捣乱金融”,并对被禁止的行为及其刑罚进行了分类规定:一是私人在革命根据地内收买首饰的,处十倍以上的罚金;二是将首饰贩卖到敌占区或私铸银币的,处以死刑。《布告》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现实,首次实现对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规范治理,既有效维护了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稳固和金融安全,也开了中国共产党惩治金融犯罪法治实践的先河。

1931年2月颁布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以下简称《暂行刑律》)首次采用了专门篇章条款的形式,在第六章“伪造货币罪”中明确规定了危害货币管理秩序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暂行刑律》第六十条规定:“伪造通用货币者处死刑或一等有期徒刑,行使自己伪造之通用货币或意图行使而交付于人者,亦同。”第六十一条规定:“意图行使而收受他人伪造之通用货币者处死刑,其收受后行使或意图行使而交付于人或自苏区外贩卖者,亦同。”并且,在主刑之外,第六十二条还附加规定了:“犯本章之罪者,褫夺公权。”可以说,《暂行刑律》在《布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革命根据地金融管理秩序的保护力度,其规范条文式的文本结构初步建立起体系化、精确化的金融犯罪法律惩治体系,保障了法律实施的实效性,为革命根据地后来的刑事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以后,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法律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制金融犯罪的刑事法律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在1937年至1939年期间,刑事立法的重心主要在于规制反革命、贪污等不法行为,与金融犯罪相关的规范主要见于《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仇货和取缔伪币条例》(以下简称《仇货取缔伪币条例》)。其中,《仇货取缔伪币条例》对买卖、运输敌货,使用非法货币,非法交换货币、财物等破坏抗日革命根据地贸易和货币安全的犯罪行为予以严惩,对共同犯罪行为和徇私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与刑罚作了详尽规定,并探索建立了行政机关、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共同预防和发现犯罪的协同治理机制。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的法治建设原则逐步确立。

1940年至1945年是革命根据地刑事法律体系蓬勃发展阶段。由于此时革命根据地受到多方敌对势力的封锁与破坏,外发因素引起的金融风险较为严峻,因此,这一时期刑事政策的主线是维护货币和外汇管理秩序,严惩金融犯罪。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破坏边区治罪条例》《陕甘宁边区破坏金融法令惩罚条例》(以下简称《破坏金融惩罚条例》)《晋冀鲁豫边区禁止敌伪钞票暂行办法》《苏皖边区惩治叛国罪犯(汉奸)暂行条例》等多部刑事法规。其中,《破坏金融惩罚条例》以稳定对外汇兑秩序、保护边区地方货币安全为立法目的,对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行为作了较全面的类型归纳。根据行为危害性程度的不同,《破坏金融惩罚条例》为“拒收边币”“在法定场所之外交换货币”“货币投机”“强迫交易和诈骗法币”等行为规定了劳役、罚金、没收违法所得和有期徒刑四种刑罚措施,蕴含了现代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和轻刑主义的价值理念。

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2年在总结以往刑事法律制定与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刑法总、分则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惩治金融犯罪的规定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规定在第一章第五节“破坏经济金融罪”中的专门性罪名,包括破坏经济罪、妨害工农商罪和妨害金融罪。其中,破坏经济罪和妨害工农商罪对危害根据地整体经济秩序和各行业领域金融安全的犯罪作了总括性规定;妨害金融罪的规制范围则包括危害货币管理制度和危害金融票证、有价证券管理制度的数种犯罪行为,例如,《草案》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伪造变造通用货币纸币银行券国家发行之有价证券,意图供行使之用者,处五年以下强制教育得并科五千元以下罚金。”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知为前条伪造变造之货币纸币券证而仍行使或意图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于人者,处三年以下强制教育得并科一千元以下罚金。”第二类是在“破坏经济金融罪”外涉及金融犯罪的罪名和规范,包括伪造度量衡罪、重利罪(即非法放贷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以及规定于损害公家财物罪中的侵占、挪用金融机关财物的行为。不难看出,一方面,《草案》在形式体例上已经愈发趋向体系化和综合化,规制金融犯罪的内容不断臻于规范化和精细化;另一方面,《草案》对“金融”和“金融犯罪”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代金融的含义,在有效回应实践需要的同时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性,标志着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法律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逻辑理路。

总结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惩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治实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以维护金融秩序为核心任务,采取金融抑制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惩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治实践以维护政权稳固为核心任务,具有显著的“重秩序”“重管控”特征。

第一,革命斗争的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彼时刑事立法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刑罚手段严惩犯罪,通过同敌对势力作斗争来巩固人民政权,维护业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以秩序维护为本位的刑法机能观,使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秩序成为惩治金融犯罪的目的依托和最终归宿。

第二,经济和金融作为革命斗争事业和根据地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要素,极易遭受不法行为的侵扰与破坏,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采取抑制模式,着力突出秩序维护的优先价值。通过增强行政力量的管控力度,扩展公权力机关的介入范围,进而为人民政权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持续推动金融刑法规范向体系化和精细化发展

《布告》作为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开端时期的产物,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惩治金融犯罪作了原则性规定,虽然内容较为精炼,却为金融领域的刑事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此基础上,以法治化道路为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对惩治金融犯罪的实践路径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主要包括:制定综合性的刑事法典;颁行惩治金融犯罪的单行法规;设置了破坏金融罪、伪造货币罪等专门性罪名;制定预防性的刑法措施;扩宽金融犯罪的刑法规制范围等等,持续推动金融刑法规范从政策文件向法律法规转变,从规定原则化向内容精细化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既有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施政效力,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法治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逻辑。

金融刑法的规制范围具有相对确定性和发展进步性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制定刑事法规和刑事政策文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是金融刑法的主要规制对象。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采取了金融抑制模式,但更着眼于通过金融秩序的维护与稳固,为革命政权提供合法性与长久性的执政保障。

因而,金融刑法主要针对的是危害特定金融秩序的犯罪,在规制对象上具有倾向性和固定性。

同时,这一时期的刑事法治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质。例如,《草案》既延续了以往法治实践重点规制货币犯罪的立场,同时也对法定金融犯罪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度扩充,将危害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票证、有价证券管理制度等犯罪也纳入规制范围,表明这一时期金融刑法的规制范围总体上是相对固定的,但又随着法治进程与实践需要发展完善,不断平衡刑法规范确定力与适用性之间的关系。

刑罚尺度具有宽缓化发展趋向,刑罚目的逐步向教育刑转变

刑罚尺度趋向宽缓化和刑罚目的向教育刑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惩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治实践中的重要特征。以危害货币管理秩序的犯罪为例,《布告》和《暂行刑律》均直接规定处死刑或长期的徒刑,制裁措施极其严厉。《仇货取缔伪币条例》则根据货币犯罪行为方式的不同,设置了宽严有度的刑罚措施,蕴含了慎用重刑的理念,在金融犯罪领域迈出了刑罚宽缓化的第一步。《破坏金融惩罚条例》对货币犯罪刑种、刑度的规定,进一步体现出刑罚轻缓化的变革趋向,逐步明确了刑罚具有教育和改善的功效。以此为基础,《草案》在“破坏经济金融罪”一节中,秉持教育刑的刑罚目的论,设置了拘役、劳役、罚金和强制教育四种轻缓的刑罚措施,体现了刑罚目的和刑罚尺度的功能性转向。

可以说,从《布告》到《草案》,它们生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刑罚体系建设方面的变革历程。刑罚向人道化、合理化、宽缓化发展的理念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立法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创造了法治建设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过往历程不仅在于历史传统映照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历史规律中蕴含了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惩治金融犯罪的实践探索表明,维护金融安全对维护整体国家安全关系重大,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走法治化的治理路径,这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制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优解答,更是推动刑事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一般项目《百年奋斗视域下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2022HZ1288);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一般项目《陕西高校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长效机制研究》(2022ND0470)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中国文旅传媒】八五载守正创新,“政青春”书彩华章——西北政法大学红色法治育人青年侧记

    回溯西北政法大学八十五年的办学史,就像是回溯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以陕北公学为源头,以“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塑形铸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政法是一条河,传承着使命与荣光,涤荡着青春与梦想,政法是一条河,而我们作为西法大青年,也如涓涓细流,以奋斗姿态奔涌向前。 开展红色法治主题教育,党史校史融入青年血脉 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具有红色血脉的高等学府,是一所自建校以来就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的红色大学。学校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到今日的西北政法大学,已走过了八十五个春秋。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一座座红色办学旧址,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中,西北政法大学充分利用校史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具有鲜明红色法治特征的教育场景,党委、团委负责老师带领新生走进红色校史,讲述红色校史,将红色信仰与法治信念,注入到每一位青年学子心中。学校积极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季、百名团干部讲党史故事、学生普法活动、校史讲解大赛、红色法治研学、红色法治三下乡活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教育寻根之旅、红色法治主题辩论赛、“永远跟党走”系列演出暨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将红色法治主题教育活动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与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镌刻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中。 学校积极创建红色法治教育示范高校,多年来,组织各院级党委、团委带领青年学子开展红色法治研习与红色普法教育活动近千场次,引导、鼓励学生创作红色法治文化主题艺术作品荣获各类国家级、省市级艺术奖项。其中,红色普法教育活动作为学校特色品牌,青年学生们通过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暑期法院所实习、社区普法宣传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深入基层的红色普法宣传活动,引发媒体广泛关注。校党委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示范高校”,7个基层党组织进入国家、省级高校党建“双创”行列。校党委书记孙国华指出,要守住学校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用好党史和校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学创建工作。 怀揣法治信仰平民情怀,志愿服务绽放青春风采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今天的终南山下,渭河之畔,一批批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西法大青年,做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到陕北去,到延安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的光辉史册上,这样的一声号召,无数的革命先驱奔赴延河之畔,在宝塔山下为革命事业而共同奋斗。 赓续红色血脉,不负伟大时代。在毕业典礼结束之际,冯婷婷同学看着手机上显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额敏县地图,望了望隐去的落日,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心怀家国,行胜于言。”和她同行的,还有即将去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洛浦县的程文萱。援疆援藏,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像他们这样的一代代有理想、敢担当、能作为的“毕业逆行人”。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当敢作为,家国所系,我之所行,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陕公精神”“延安精神”之于西法大学子历久弥新、行之愈坚。传承延安精神,不负青春韶华,建校八十五年以来,西北政法大学培养了十八万余万名扎根祖国基层、投身于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建设伟大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史,变的是文字的内容,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的赤子之心。 在疫情面前,西法大青年志愿者敢作为、能作为。退伍大学生梁华杰、门子琦、梁文凯等二十九名同学,在西安地区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毅然决然挺身而出,请战书上按下的不只是二十九个鲜红的手印,更是他们退伍不褪色、热血展忠诚的青春写照。中国国防报2022年1月6日头版“热血报国有我、青春中国有我”刊载了他们的个人事迹。今天,西法大的青年志愿者们,以他们为榜样,在校园核酸检测、就餐引导、快递分拣、外卖分区等各个角落,用辛勤的付出为校园师生带来了疫情中的温暖。 三十八年,从一个新生儿到不惑之岁,一个这样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会经历些什么?西北政法大学学生法律服务中心社团给了我们一个回答,以尘埃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成立三十八年以来,中心接待当事人超过十万人次,代理案件近五千次。青年学生们拿起法律的武器,为无数因为没有法律知识、经济条件较差而无法维护个人权益的当事人们,捍卫着属于他们的合法权益。逐步成长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公益组织,荣获全国百强学生社团、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以“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号角,吹响了一曲西法大青年的“法治信仰,平民情怀”之歌。 站稳红色法治文化阵地,青年学子探索无限可能 在“法治信仰,中国立场”的精神指导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声声号召中,西法大青年学子在创新探索的舞台上也展现着属于自己的青春风采。 多年以来,西北政法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教育活动,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抓手,引导、支持西北政法青年学子投身创新创业热潮,自主开展“海普睿诚杯”法治文化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实验班等活动,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可能。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色专项等领域,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能自觉将红色法治融入创新创业项目、以创新创业推进红色法治宣传的学生团队。其中,刘德琳同学与高昊同学的团队,使西北政法大学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刘德琳同学还入选了福布斯三十岁以下榜单、胡润百富创业领袖等。 青春政法,红色领航,法治铸魂,执笔抒怀。在红色法治文化创作方面,我校大学生原创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汉吏张汤》,获得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五个一”作品奖。其中,《庄严的审判》以“黄克功案”为创作背景,还原了发生在革命圣地的红色法治典型案例,师生团队曾赴延安开展公演,相关活动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益;我校杨天婉、凌芝、刘娜、范思琦等同学,在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教育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主办的陕西高校大学生书写党史故事大赛中取得佳绩,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王一栋同学献礼建党百年红色长诗刊登于《民主协商报》等,共同构建了一副青年学子赓续红色基因,不负青春韶华的西法大画卷。 弦歌八五载,天平“政青春”。西北政法学生团队蝉联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获得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季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高校模拟集体协商一等奖,第六届学宪法讲宪法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艺术表演类甲组二等奖等,在各个舞台展现着西法大青年风采;西北政法任晨隆同学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巴桑次仁入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任晨隆、郭兴鹏、赵薇、范子豪等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德琳、俞皓庚入选陕西好青年,殷晨、王彤乐获得陕西省青年文学奖提名奖,武晨入选中国大学生在线年度优秀校园媒体人、武嘉曦等同学获得“中国电信奖学金”,王一栋入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百人计划等,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西法大青年突破。 “同学们是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生力军,是祖国寄予厚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胸怀家国,做有志气的青年;要坚韧不拔,做有骨气的青年;要笃学善思,做有底气的青年。”校党委书记孙国华说。 思源致远,如日方升。回望西北政法大学八十五年办学历史,就是回望一部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传承史,就是回望一部中国政法教育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人才培养史,就是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推动高水平政法大学建设不断迈进,向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不断迈进。 作者简介: 王一栋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青工委主任,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学委会主席,入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百人计划。

    2022-11-29
  • 【校庆系列学术会议】第五届海峡两岸“法治会计及财务审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11月26日下午,由我校和台湾东吴大学主办,我校商学院和东吴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承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法治会计及财务审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我校主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视频交流活动及建校85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线上方式举行,来自我校和东吴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的150余位师生参加。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题报告及闭幕式三个阶段。开幕式由我校商学院院长李晓宁教授和东吴大学会计系主任高立翰教授分别致辞。 主题报告阶段由东吴大学李坤璋教授、吴幸蓁教授、吴怡萱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田高良教授,湘潭大学醋卫华副教授,我校正高级审计师刘鹏伟、张瑛副教授、崔灿灿同学围绕“会计循环导入RPA效益之实证研究、数智时代企业财务价值共创生态探讨、注册制改革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国家审计促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的路径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闭幕式阶段由我校副校长张荣刚教授总结发言。他对海峡两岸的所有参会专家学者、师生及会务组人员表达了衷心感谢,并号召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积极交流,互相学习,为推动法治会计建设和财务审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峡两岸“法治会计及财务审计”学术研讨会是我校商学院财务审计系与台湾东吴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于2018年共同发起的专业学术交流盛会。该学术研讨会旨在搭建海峡两岸学者在法治会计及财务审计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已经吸引了海内外的众多知名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积极影响不断扩大。 (供稿:商学院)

    2022-11-28
  • 【法治周末】扎根三秦大地 服务区域发展 ——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5周年暨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大会隆重举行

    扎根三秦大地 服务区域发展——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5周年暨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大会隆重举行 11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5周年暨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大会隆重举行。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云端相会,共襄盛举。学校收到了来自党政部门、司法机关、国际组织、有关学会和国内外高校、企业、校友等贺信贺电。大会由校党委书记孙国华主持。 会议开始前,播放了校庆宣传片和海内外校友的祝福视频。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大会拉开帷幕。 最高人民法院在贺信中强调,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西北政法大学发展,进一步推动深化院校合作,强化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第二国际商事法庭与西北政法大学合作交流的务实举措,推动培养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最高人民检察院希望学校深度融入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法律人才培养、法学理论研究、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再谱新篇章。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在85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优良传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三秦大地,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重视关心西北政法大学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学校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建设发展思路,再接再厉,奋发进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在致辞中希望学校加快高质量高水平办学体系建设,优化办学资源配置,积极发挥在法治人才培养、法学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新贡献。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在贺信中指出,学校要以建校85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步伐,铸就学校事业发展新的辉煌。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在致辞中表示,学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为法治中国建设、大国外交和国际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校友代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向学校发来祝福视频。贾宇表示,在学校工作生活了38年,对学校充满感情,他希望学校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完善与浙江检察系统协同培养人才机制,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法治人才。孙宪忠谈道,多年以来,自己一直铭记学校的培养、感念于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希望母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法律人才,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和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代表兄弟院校,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希望校际之间可以加强协作,为新时代法学教育事业和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校庆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重要时刻,也是思考发展、谋划未来的关键时点。校长范九利在讲话中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85年来,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植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坚守报国信念、培养优秀人才,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艰苦奋斗、勇毅前行,在三秦大地上绘就了壮阔画卷。站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站位大局,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抓住新机遇,不断探索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径;要坚守本位,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学科为基,不断深化学科内涵,持续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拓宽途径、筑高平台、提升品牌;要以人才为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让人才队伍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要勇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围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给出更多西法大答案;要依法治校,推进治理创新,以治理赋能发展,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大学治理体系的新样板。 教师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刘进田教授已经在西法大学习从教43年,他向培养自己的母校和老师表示深深感谢,并提出具有“高贵人格”的“双名教师”理想以与大家共勉,希望全体教师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以博雅之姿创新之态谱写教书育人更加绚丽的华章。学生代表、博士研究生范强回忆了自己在学校八年求学的经历,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宝贵、最精彩的回忆,相信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孙国华在总结讲话时表示,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上级领导的希望要求,主动谋划,积极作为,进一步找准改革发展和服务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全体西法大人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优异的成绩,奋力谱写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