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李伟弟 王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惩治金融犯罪的法治实践

  • 2022年12月02日
  • 人民法院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22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依法惩治金融犯罪工作情况暨典型案例》,进一步彰显了依法惩治金融犯罪,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纵观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法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而且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法治命题。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法治建设历程,党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以维护政权稳固为主要任务,制定并颁行多项惩治金融犯罪的法令、法规和政策文件,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提供坚强保障的同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依法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实践依据。

自1927年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之后,新生革命政权亟需解决政治稳定、经济自足等现实问题,加之人民革命事业面临的态势异常复杂,致使危害货币管理秩序、危害金融票证、扰乱和破坏金融贸易等不法行为在革命根据地内快速滋生,持续蔓延,对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和人民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例如,1934年闽西革命根据地接连发生的“明光县林明映、林积记伪造纸币,扰乱苏区金融案”和“永定县反动团总阙渭川伪造苏维埃纸币案”,1941年发生于陕西省米脂县的“李如明、李元庆等制造、使用假币,破坏边区金融案”等等,都严重侵害了革命根据地的货币转移和资金融通安全。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对危害金融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惩治金融犯罪的法律规定首见于1930年10月颁布的《闽西苏维埃政府布告(第三号)——禁止私人收买金银首饰》(以下简称《布告》)。《布告》明确指出:“贩卖首饰是和私运银币出口同样的捣乱金融”,并对被禁止的行为及其刑罚进行了分类规定:一是私人在革命根据地内收买首饰的,处十倍以上的罚金;二是将首饰贩卖到敌占区或私铸银币的,处以死刑。《布告》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现实,首次实现对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规范治理,既有效维护了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稳固和金融安全,也开了中国共产党惩治金融犯罪法治实践的先河。

1931年2月颁布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以下简称《暂行刑律》)首次采用了专门篇章条款的形式,在第六章“伪造货币罪”中明确规定了危害货币管理秩序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暂行刑律》第六十条规定:“伪造通用货币者处死刑或一等有期徒刑,行使自己伪造之通用货币或意图行使而交付于人者,亦同。”第六十一条规定:“意图行使而收受他人伪造之通用货币者处死刑,其收受后行使或意图行使而交付于人或自苏区外贩卖者,亦同。”并且,在主刑之外,第六十二条还附加规定了:“犯本章之罪者,褫夺公权。”可以说,《暂行刑律》在《布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革命根据地金融管理秩序的保护力度,其规范条文式的文本结构初步建立起体系化、精确化的金融犯罪法律惩治体系,保障了法律实施的实效性,为革命根据地后来的刑事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以后,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法律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制金融犯罪的刑事法律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在1937年至1939年期间,刑事立法的重心主要在于规制反革命、贪污等不法行为,与金融犯罪相关的规范主要见于《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仇货和取缔伪币条例》(以下简称《仇货取缔伪币条例》)。其中,《仇货取缔伪币条例》对买卖、运输敌货,使用非法货币,非法交换货币、财物等破坏抗日革命根据地贸易和货币安全的犯罪行为予以严惩,对共同犯罪行为和徇私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与刑罚作了详尽规定,并探索建立了行政机关、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共同预防和发现犯罪的协同治理机制。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的法治建设原则逐步确立。

1940年至1945年是革命根据地刑事法律体系蓬勃发展阶段。由于此时革命根据地受到多方敌对势力的封锁与破坏,外发因素引起的金融风险较为严峻,因此,这一时期刑事政策的主线是维护货币和外汇管理秩序,严惩金融犯罪。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破坏边区治罪条例》《陕甘宁边区破坏金融法令惩罚条例》(以下简称《破坏金融惩罚条例》)《晋冀鲁豫边区禁止敌伪钞票暂行办法》《苏皖边区惩治叛国罪犯(汉奸)暂行条例》等多部刑事法规。其中,《破坏金融惩罚条例》以稳定对外汇兑秩序、保护边区地方货币安全为立法目的,对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行为作了较全面的类型归纳。根据行为危害性程度的不同,《破坏金融惩罚条例》为“拒收边币”“在法定场所之外交换货币”“货币投机”“强迫交易和诈骗法币”等行为规定了劳役、罚金、没收违法所得和有期徒刑四种刑罚措施,蕴含了现代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和轻刑主义的价值理念。

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2年在总结以往刑事法律制定与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刑法总、分则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惩治金融犯罪的规定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规定在第一章第五节“破坏经济金融罪”中的专门性罪名,包括破坏经济罪、妨害工农商罪和妨害金融罪。其中,破坏经济罪和妨害工农商罪对危害根据地整体经济秩序和各行业领域金融安全的犯罪作了总括性规定;妨害金融罪的规制范围则包括危害货币管理制度和危害金融票证、有价证券管理制度的数种犯罪行为,例如,《草案》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伪造变造通用货币纸币银行券国家发行之有价证券,意图供行使之用者,处五年以下强制教育得并科五千元以下罚金。”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知为前条伪造变造之货币纸币券证而仍行使或意图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于人者,处三年以下强制教育得并科一千元以下罚金。”第二类是在“破坏经济金融罪”外涉及金融犯罪的罪名和规范,包括伪造度量衡罪、重利罪(即非法放贷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以及规定于损害公家财物罪中的侵占、挪用金融机关财物的行为。不难看出,一方面,《草案》在形式体例上已经愈发趋向体系化和综合化,规制金融犯罪的内容不断臻于规范化和精细化;另一方面,《草案》对“金融”和“金融犯罪”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代金融的含义,在有效回应实践需要的同时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性,标志着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法律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逻辑理路。

总结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惩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治实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以维护金融秩序为核心任务,采取金融抑制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惩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治实践以维护政权稳固为核心任务,具有显著的“重秩序”“重管控”特征。

第一,革命斗争的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彼时刑事立法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刑罚手段严惩犯罪,通过同敌对势力作斗争来巩固人民政权,维护业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以秩序维护为本位的刑法机能观,使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秩序成为惩治金融犯罪的目的依托和最终归宿。

第二,经济和金融作为革命斗争事业和根据地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要素,极易遭受不法行为的侵扰与破坏,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采取抑制模式,着力突出秩序维护的优先价值。通过增强行政力量的管控力度,扩展公权力机关的介入范围,进而为人民政权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持续推动金融刑法规范向体系化和精细化发展

《布告》作为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开端时期的产物,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惩治金融犯罪作了原则性规定,虽然内容较为精炼,却为金融领域的刑事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此基础上,以法治化道路为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对惩治金融犯罪的实践路径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主要包括:制定综合性的刑事法典;颁行惩治金融犯罪的单行法规;设置了破坏金融罪、伪造货币罪等专门性罪名;制定预防性的刑法措施;扩宽金融犯罪的刑法规制范围等等,持续推动金融刑法规范从政策文件向法律法规转变,从规定原则化向内容精细化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既有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施政效力,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法治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逻辑。

金融刑法的规制范围具有相对确定性和发展进步性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制定刑事法规和刑事政策文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是金融刑法的主要规制对象。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采取了金融抑制模式,但更着眼于通过金融秩序的维护与稳固,为革命政权提供合法性与长久性的执政保障。

因而,金融刑法主要针对的是危害特定金融秩序的犯罪,在规制对象上具有倾向性和固定性。

同时,这一时期的刑事法治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质。例如,《草案》既延续了以往法治实践重点规制货币犯罪的立场,同时也对法定金融犯罪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度扩充,将危害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票证、有价证券管理制度等犯罪也纳入规制范围,表明这一时期金融刑法的规制范围总体上是相对固定的,但又随着法治进程与实践需要发展完善,不断平衡刑法规范确定力与适用性之间的关系。

刑罚尺度具有宽缓化发展趋向,刑罚目的逐步向教育刑转变

刑罚尺度趋向宽缓化和刑罚目的向教育刑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惩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治实践中的重要特征。以危害货币管理秩序的犯罪为例,《布告》和《暂行刑律》均直接规定处死刑或长期的徒刑,制裁措施极其严厉。《仇货取缔伪币条例》则根据货币犯罪行为方式的不同,设置了宽严有度的刑罚措施,蕴含了慎用重刑的理念,在金融犯罪领域迈出了刑罚宽缓化的第一步。《破坏金融惩罚条例》对货币犯罪刑种、刑度的规定,进一步体现出刑罚轻缓化的变革趋向,逐步明确了刑罚具有教育和改善的功效。以此为基础,《草案》在“破坏经济金融罪”一节中,秉持教育刑的刑罚目的论,设置了拘役、劳役、罚金和强制教育四种轻缓的刑罚措施,体现了刑罚目的和刑罚尺度的功能性转向。

可以说,从《布告》到《草案》,它们生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刑罚体系建设方面的变革历程。刑罚向人道化、合理化、宽缓化发展的理念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立法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创造了法治建设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过往历程不仅在于历史传统映照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历史规律中蕴含了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惩治金融犯罪的实践探索表明,维护金融安全对维护整体国家安全关系重大,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走法治化的治理路径,这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制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优解答,更是推动刑事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一般项目《百年奋斗视域下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2022HZ1288);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一般项目《陕西高校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长效机制研究》(2022ND0470)项目成果〕


相关新闻

  • 【法治网】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10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开学典礼暨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召开。 (仪式现场) 开学典礼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并与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灵武市150名党政人才参加开学典礼。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和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 此次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面向灵武市共招收60名学员,学制二年,学员周末在灵武市上课。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开设前沿专题讲座、实时热点讨论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同时,完成研修班规定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结业证书,其中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据介绍,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是该校首次在学校主校区以外挂牌的第一个培训基地。范九利表示,此次培训基地的成立是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践,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在学位层次和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推进专业人士继续深造而设立的重要项目。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为灵武市培养一批能够肩负社会公平正义、捍卫法治精神的新时代高质量法治工作队伍。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致辞) 在揭牌仪式上,杨玉龙表示,此次灵武市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设立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推出高级法律研修班,既解决了干部职工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 (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简要介绍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及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发言) 李集合和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一致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将整合全校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力量,以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效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名校的优势,努力对接社会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在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相关工作。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发言)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研修班学员代表孟祥玉在会上表达了感谢。 据悉,该培训基地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联合灵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本次负责与宁夏地区对接的新闻传播学院就拥有新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以及多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陕西省委网信办、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等多个单位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在法治新闻、网络政治传播与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校地人才共享共育共赢,今年6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主动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与会人员合影)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产业最前端、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民生大需求,借力“外脑”、增强“内功”,引进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业界翘楚,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团队42个,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51名。同时,灵武市还通过实施灵武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建立在外学子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机制,聘任10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为“校园招才大使”,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此次揭牌仪式的举行,充分彰显了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灵武市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干部学历提升、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学员孟祥玉激动地说。

    2023-10-09
  • 我校“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通过教育厅验收

    9月27日上午,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进行建设期验收评审。副校长王健参加验收会,会议由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秦天红主持。 验收组听取基地主任王周户教授汇报了建设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基地办公场所和相关设施。专家组对基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基地通过验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建议。 秦天红表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代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需要持续加强管理建设,做好中长期规划,不断凝练和聚焦基地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目标,提升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为我省地方政府法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王健对教育厅为我校基地建设的长期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将持续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建设经费、硬件设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努力将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科研平台。 科研处和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参与验收会。 (供稿:科研处 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

    2023-09-28
  • 【中国社会科学网】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乌鲁木齐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宋鸿雁)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加快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9月23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举行。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彤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法律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核心议题,聚焦如何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力量。论坛分为开幕式与颁奖仪式、主旨报告与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总结与闭幕式几个环节。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北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宋觉研究员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以法治促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陈彤在致辞中介绍,2023年8月,西北政法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新疆师范大学法学教育开启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法治建设最终要服务于中国实际,要基于中国实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人才的价值在于实践。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以边疆治理为学科凝聚点,统筹多学科发展优势,推进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交叉融合,为新时代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马朝琦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旨在助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基础研究,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西北政法大学强化使命担当,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挖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的内在关联。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主动服务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三是加强法学教育研究,推动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现代化国家必定是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国家治理必须走向法治化。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严存生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涅槃”的主旨报告中提出,法治与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国情、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必须要走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我国法治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中国法治实践出发,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基础研究。这既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的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规范体系,才能解决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坤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意见》是专门的体系化指导意见。《意见》将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一体化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法学院校治理体系变革、法学教育体系改革、法学理论革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法学院校是开展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当前,高校要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法治实践有机结合,推进院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的统一,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 二十余年来,法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历程。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支撑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和高层次的法治人才。同样,只有提升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夯实法学理论研究基础。 论坛第二单元主题发言,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闫亚林,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怿主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泮伟江,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彭中礼,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教授冯卫国,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茹克娅·霍加,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攀,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士亚,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刘学文,分别做“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研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司法警校法学教学改革探析”“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机制研究”“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论数据法教学的三重思维体系构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境界、新思维与新方法”的主题报告。 合格的法治人才一定是牢牢掌握了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或从实践中生成理论的专业性人才。近年来,我国频繁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更加重要,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既关乎我国在国际经贸相关市场主体利益的维护,也关乎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捍卫。在分组讨论中,众多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国际发展,坚持中国立场又具有国际视野,既能够对中国法治实践需求作出回应,又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运用国际法律规则推动全球治理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