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魏奇:弘扬伟大中国精神,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 2020年02月21日
  • 中国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斗争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人民战,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中国道路,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一、弘扬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以非凡的创造、卓绝的奋斗、空前的凝聚、不绝的梦想的精神著称于世,并一次又一次书写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抗击灾难、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释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组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奇迹。历史的每一次进步、民族的每一个成就,都是民族精神的推动。

英国学者汤因比说,“挑战—应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一个民族的精神,正是在她的人民应对挑战的艰苦奋斗中铸就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民族精神的淬炼。

弘扬伟大创造精神,就要不断提高攻坚克难、科研攻关能力。新冠病毒属于人类未认识的新病毒。疫情发生后,中国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先后分离出病毒毒株、基因序列、检疫试纸,为疾病的诊治、疫苗的研发和最终战胜疫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创新精神镌刻在民族精神的宝库中。

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就要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努力担当作为。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的神奇速度;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坚守岗位、靠前指挥;一线医护人员、人民警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物流司机、外卖小哥,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阐释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新时代奋斗幸福观”,书写着最美好的奋斗赞歌。

弘扬伟大团结精神,我们看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叠加“春运”;疫情的防控涉及医疗卫健、经济、舆情、民生和国际社会等多领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十三五收官,“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患难与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爱国主义更是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国驰援、海内外一心,全民动员、举国抗击。决策速度快、动员规模广、依法落实严,联防联控、众志成城。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梦想精神,就是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不是乌托邦,更不是一场灾难能够阻止的,只有坚定中国道路、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就会浴火重生。

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凝聚人民力量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既要彰显制度优势,又要完善疫情治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发挥制度优势,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员会会议,到中央成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从研判局势到精准施策;从建立有效协同的省际间联防联动机制到下沉社区联防联控……疫情防控阻击战凸显了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当然,我们的制度也在疫情防控中经受着考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短板亟待补齐、非法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和市场监管、国家储备体系的优化,这些短板和教训也一定会淬炼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

凝聚人民力量,重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所在。所以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才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后盾。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值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战。

相关新闻

  • 【中国网】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匠心传承非遗”团队宝鸡市凤翔区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匠心传承非遗”团队宝鸡市凤翔区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同时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凤翔泥塑”这一非遗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匠心传承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对凤翔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 一、深入实地走访,探寻泥塑魅力 “匠心传承非遗”团队一行人乘车抵达宝鸡市风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汇合并参观,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凤翔泥塑的历史脉络、演进发展;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欣赏颜色明丽作品背后创作者的灵感与付出,进一步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凤翔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胡新民先生的作品和他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做出的艰辛与努力。“文化自信”在团队成员心中油然而生。 第二天“匠心传承非遗”团队一行人来到位于宝鸡凤翔的六营泥塑村,在传承人的介绍下参观并欣赏了传承人的泥塑作品,并学习了泥塑的制作工艺,了解了泥塑的纹饰、造型特点,对凤翔泥塑有了深入认识。九大工艺精益求精,体现了老一辈手工业者的工匠精神;五大颜色合理搭配,可产生饱和、鲜亮、靓丽的审美效果。传承人指出,凤翔泥塑是陕西民众群体智慧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团队成员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取得联系,来到胡深世家工作坊,重点采访了当今代表性传承胡小红,向其请教凤翔泥塑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传承人就团队成员所提出的针对性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同时向大家分享了他们家族关于凤翔泥塑发展的传承与坚守。胡小红介绍到,在父亲去世后,她通过仿制模拟父亲作品的样式,传承了父亲的创新性创作的同时,也领会到父亲创作的精髓,那就是“倾注自己全部的热爱打磨勾勒”,团队成员受益匪浅。 二、知行合一实践,感受泥塑艺术 实践队员亲身体验泥塑制作过程,学习如何给泥塑描边、绘彩这两步收尾工作。胡老师首先以桌上两个泥塑作品——猴、羊为例,耐心教大家如何控制毛笔笔触描边,笔尖需要跟随既定的样式宛转、起伏,更需要时刻注意其粗细的变化。描边结束后,大家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尝试了给泥塑上色。通过亲自实践,大家对凤翔泥塑工艺有了更为切身的理解,同时加深了对坚持创作、精益求精的老一辈工匠的敬佩之情。 三、匠心助力非遗、坚定文化自信 在实地调研走访的同时,团队成员通过街头访谈、分发问卷等形式,用多元方式全面了解凤翔泥塑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将结合非遗文化保护现状与调研数据,提出凤翔泥塑在新时代得以推陈出新、创新性转换、创新型发展的新思路。 凤翔泥塑始于周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其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突出了人在其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它所体现出的艺术内涵,反映出关中民间美术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胡深、胡新明、胡小红等民间工艺大师的带动下,凤翔泥塑在新时期蓬勃发展。现已形成5大类300多个品种,年生产量规模10万件以上的泥塑产业基地。凤翔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六营泥塑村正是凤翔泥塑起源与发祥之地。凤翔泥塑是陕西西府地区民众群体智慧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们对凤翔泥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坚定了要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一盏枯灯一毛笔,一柄标尺一把刷”,即使只使用最简单的工具,匠人们也能铸就无数独一无二的泥塑作品;即使在漫长的岁月中承受孤寂与冷清,将人们也能用热忱浇筑出最浓墨重彩的凤翔文化。新一代青年应该具有时代担当精神,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发展者、守护者。(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匠心传承非遗”团队)

    2023-09-01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网、中国日报】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社会实践队走进安康市汉滨区——探索科技助农,小我融入大我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社会实践队走进安康市汉滨区 ——探索科技助农,小我融入大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7月12日至7月27日,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赴安康市社会实践队开展为期15天的“探索科技助农,小我融入大我”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踏上出征之途探寻科技助农 7月12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出征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格物楼刑事法学院举行,刑事法学院党委书记孙学龙、刑事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聪、全体辅导员出席仪式。 孙学龙希望同学们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在活动中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注意自我形象,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安全、圆满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同时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勤思多问,把“三下乡”当作向各行各业虚心学习的社会大课堂,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挖掘特色产业思考振兴之路 实践队抵达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后,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前往汉滨区忠诚村“科技农业”产业项目示范基地、蒋家坪茶园示范基地等展开调研学习,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忠诚村天瑞塬农业企业负责人吴斌与实践队员进行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该园区一直坚持走规模发展与创新模式发展道路,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新品种引进与新技术试验,推进园区朝着安全发展、全方位帮扶、农民融入产业链方向发展。 天瑞塬农业基地园区作为先进科技农业基地对于“科技助农”的引领、宣传和推广起到的重大作用,不仅促进了汉滨区科技农业、品牌销售打响名声、走向全省、全国,而且对于促进乡村振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在园区的大力推动下,科技助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乡村振兴契机。 实践团队还来到平利县蒋家坪村进行实地调研,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进一步探索安康市汉滨区农业发展现状,推动科技助农深入发展。 据介绍,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蒋家坪村,曾经是“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2016年以前,村里只有不到两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难、物资运输难、产品销售难,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里,全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7%,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近几年,在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蒋家坪村用活用足交通扶贫政策,修建公路26公里,形成了以村委会为中心向镇、组、园区辐射的公路网。公路助推产业,产业因路而兴。从2020年至今,蒋家坪连续三年成为国际茶日国家分会场,各地的游客也纷纷来蒋家坪游茶山、赏美景、尝美食。 擘画时代乡村新画卷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为深入了解安康市汉滨区重点社区治理创新做法,总结社区治理优秀经验,实践团来到了汉滨区新城街道双堤社区展开实地调研。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龙刚,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双堤社区的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双网三化”为特色,希望队员们可以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先进经验,总结优秀做法。双方在社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心展开会谈,副主任杨娜娜详细阐述了双堤社区治理模式。 青年作为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力量,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关注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实践队员行走在田间地头,观察基层、服务基层,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团队还将继续深入基层、深挖“科技助农”产业活力,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价值,促进汉滨区科技农业、品牌销售打响名声、走向全省、全国。

    2023-07-28
  • 【中国网】共赴山海,情系闽宁——民商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闽宁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共赴山海,情系闽宁 为深入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脱贫历史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由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学子组成的“共赴山海,情系闽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2023年7月12日-7月22日前往闽宁镇开展了为期10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实践队围绕移民搬迁过程、脱贫方法、就业情况等方面对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及村干部进行走访调查和采访。通过调查交流,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闽宁镇脱贫的艰辛历程、原隆村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果及发展规划。 实践队首先就乡村振兴问题采访了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妥成福。据妥书记介绍,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安置了来自固原市的14个村组10515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原隆村村民已经从最初能吃上饭能睡好觉的追求转变成了吃好穿好、节假日外出旅游的高品质生活追求。在妥书记的带领下,原隆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带动了一大批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于2021年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称号。未来原隆村还将继续在当地民宿和家庭工厂领域投入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引导产业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从而带动村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原隆村大规模返贫,真真正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是闽宁镇原隆村的特色农业园。园区依托棚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棚下的现代农业和文旅特色产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让乡村文旅产业成为了带动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实践队在负责人庞红的讲解下了解了特色农业模式及文旅发展理念,这种方式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使土地得到了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带动了地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有效解决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为助力闽宁镇原隆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队员们也从中吸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学习到了新兴的农业科学技术,感受到以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稳步迈向现代化乡村的重要意义。 “贺兰山武夷山山山相连,黄河水闽江水水水相依。”在戈壁滩这片荒凉的土地上,闽宁镇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创造了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脱贫奇迹。为更加深刻了解闽宁移民搬迁的历史,实践队员们在山海小院与第一代移民搬迁户谢兴昌书记展开深入交流。据谢书记讲述,闽宁镇的前身是闽宁村,是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为了给西吉县人民愿意移民搬迁的信心,谢书记主动帮乡亲们贷款盖房子,冒着沙尘暴的风险给村里拉水拉电,让村民能够安家落户。谢书记表示,生态移民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起初教育设施落后,他自己挨家挨户告诉家长们要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到现在,闽宁镇考上大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也为孩子们感到十分开心。对此,实践队员也理解了谢书记口中“玉米在沙尘暴过后依旧不倒,我们要学习玉米的这种精神,在这里牢牢扎根”那番话所蕴含的浓浓情感。 为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实践队走进闽宁镇福宁村农户家中开展了助农采摘工作。正值枸杞成熟季节,实践队员在农户的带领下学习采摘枸杞的方法,帮助农户成功在下一茬枸杞成熟前完成了采摘晾晒等工作。通过此次助农,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亲身体会了务农的艰辛与不易。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实践队员的帮助下,农户提早结束了农活,队员们也纷纷表示体会到了劳动的幸福,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谢兴昌书记“教育脱贫”讲话的激励下,实践队走进闽宁镇福宁村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并为家中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捐赠文具和口罩。通过走访,实践队了解到福宁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生活条件,实践队员们为孩子们讲述了上学的重要性,描绘了美好的大学生活,以此鼓励他们认真求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从而回报父母和家乡。“无论什么情况下,让娃娃去读书肯定是最重要的,就算是条件不好也要想尽办法让娃娃念上书”。扶贫必扶志,家长的话让实践队员们深有感触,更加认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重要途径。 未来在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本次实践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闽宁镇脱贫攻坚的不易,直观了解到了闽宁协作众多发展成果,深化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今后,实践队员们也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文:吕佳豪)

    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