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时报】严存生的学术之路

  • 2019年11月11日
  • 民主与法制时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年轻时,步行5000公里重走长征路;退休后,每天坚持锻炼,笔耕不辍,每年发表论文少则三五篇,多则七八篇……严存生看似默默无闻,但他不但培养了诸多法学法律人才,还开创了我国法的价值研究问题的先河。

因大学老师的一场宣讲,他选择法学,从此与之相知相伴。他看似默默无闻,却是谢晖、葛洪义、王敬波、刘作翔、陈金钊等法学名家和尹伊君、贺小荣等司法实务界优秀工作者的大学老师。《今日中国》杂志“中国法治建设特刊”将他列入“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百位法学家”,他叫严存生。

严存生生于1940年,陕西大荔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法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有什么突出贡献?《今日中国》杂志说,他是“当代中国对法的价值、多元和人性基础进行独创而系统研究的学者”。

弟子谢晖说,严存生毅力坚韧,年轻时,曾步行5000公里重走长征路;70多岁,仍每天早晨在学校操场上做操、打太极拳、拉单双杠,是西北政法大学操场上的“一道风景线”。曾师从他的学生葛洪义研习法理学的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李晓辉说,他“是西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一宝”。

但他说:“我只是一个教书匠,顺便做做科研,写点东西。”

重走长征路背后的学术养成

重走长征路是怎么回事?这要从严存生的学生时代说起。1960年夏天,严存生高中毕业,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因看到前往中学宣讲的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前身)教师“年轻,有朝气,有激情”,就报考了它,后被录取。

严存生说,他是西北政法大学由西北政法干校改建为大学后招收的第一届法律系学生。那个年代,国家对大学生有特殊优待,可以少受一点饿。相对优越的环境,让严存生读了不少书,并养成了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1964年,严存生被分配到刚复校的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前身)工作,到上海郊区参加两年“四清运动”后,受学生邀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长征队。他们一行6人(2名青年教师、4名学生),从上海出发,坐车先到韶山,再从江西萍乡步行经井冈山到瑞金,沿着红军的长征路线步行5000多公里、历时3个月,最终到达贵州遵义。

在前往遵义的路上,他们一边赶路,一边参观、搞宣传、进行社会调查。有时一天走120公里路,许多人脚起泡、腿发肿,非常辛苦,但严存生说非常有趣。他们曾在广西一个苗寨调查1周,与苗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

多年后,再忆这段时光,严存生说,重走长征路,不但让他体悟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且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难得的机遇、特殊的开端。“从此以后,我有一个好的心态和身体,能踏实工作,不怕苦,不怕累。”

严存生说,如今他仍能坚持学术研究,且很少生病,与他重走长征路关系密切。1972年,严存生重返校园。同年,华东政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他被分配到公共理论课哲学教研室工作,从此开始了真正的教书育人生涯。为了能胜任工作,严存生成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常客。

4年后的1976年6月,严存生以援藏教师身份前往西藏师范学院(现西藏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几十人,坐汽车从青藏公路的起点柳园出发,经敦煌、格尔木,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山口,夜宿不冻泉、沱沱河、安多、羊八井,历时半个月时间,赶到了拉萨。

到拉萨后不久,西藏自治区宣传部组建了政策宣传队伍,严存生被邀请撰写理论文章,先后在《西藏日报》上发表了七八篇理论文章。这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写作基础。多年以后再回首,严存生说:“这是一个激发我学术研究的机遇。遗憾的是,我没有学会藏语,没有交到知心的藏民朋友,因而未能对西藏作深入的研究。但复旦大学是我教师生涯的开始,拉萨是我学术之路的起点。”

学术研究转向

1978年6月,严存生结束援藏工作回到上海,被复旦大学安排到虹口分校(现上海大学前身)担任政治系教学秘书。这让他很失望,“我的兴趣在学术研究,不在行政职务。”1979年,恰逢华东政法学院恢复重建,严存生借此辞掉了复旦大学的行政工作,调回华东政法学院任哲学教师。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大江南北,严存生的学术研究生涯也悄然进入“黄金期”。除给《解放日报》撰写探讨民主、法治、人权的系列文章外,他于1979年、1980年分别在《复旦大学学报》《法学研究》发表了题为《要区分两种实践观》《法律·意志·规律》的学术论文。至此,严存生的研究兴趣从哲学转向法学,研究能力也达到了新层次。

1981年,严存生以讲师身份回到母校西北政法学院任教,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工作,并继续其法哲学研究,陆续发表了《法律·利益·规律》《犯罪与阶级斗争》《公民与公民意识》等论文。

当时,国内哲学界开始“价值问题研究”。他锐敏地捕捉到这个新动向,在法学界推动了对“法的价值问题”研究。1987年,严存生出版了专著《法律与自由》;1988年9月发表的论文《‘法律价值’概念的法哲学思考》被誉为开启了国内法的价值问题研究的先河。在此后的10多年里,他专注“法的价值问题”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法律的价值》(1992年)、《论法与正义》(1997年)等,2002年,他把其汇总为《法的价值问题研究》一书出版。这使他成为我国法的价值题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严存生在其他方面也可谓收获满满。

1989年,严存生组织国内5所政法院校、4所大学法律系的有关教师编写出版了全国性大学教材《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后来,由他主编的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西方法律思想史》正是在此书基础上形成的,其多次重印、再版。

1992年,严存生组织翻译的《原始人的法》出版。也正是借助于该书,他于1993年获得了公派留学机会,前往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访学半年。期间,他概要地阅读了大量西方法律思想史著作,带回来几大包复印资料,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文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进入21世纪后,严存生的学术研究再次迎来重要的收获期,相继获得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司法部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各1个。他开始研究法律全球化、法治国家与政党政治、法律的人性基础等问题,撰写、发表了许多文章,并于2008年出版了《法的“一体”和“多元”》一书。

目光敏锐,乐于耕耘。这让严存生收获了诸多荣誉。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2001年至2011年被聘请为陕西省政府参事,2011年被评为二级教授,2013年被陕西省法学会评为“陕西省资深法学家”等。现在,他仍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名誉理事、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和法治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退而不休,学术养生

2012年2月,严存生“到点”退休,但他退而不休,老骥伏枥,仍笔耕不辍,退休4年出书6本,其中4本获得全国性大奖(2个钱端升三等奖,吴玉章优秀奖、方德法治二等奖各1个),每年发表论文少则三五篇多则七八篇。

2015年以后,严存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再次调整:从研究西方民主法治理论、实践,转向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他试图以史为鉴,关怀中国当下法治问题,寻找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基因。为此,他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观点,并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2017年,他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题为《〈管子〉:我国古代的“君主论”——兼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比较》的论文。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管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君主及其治国理政的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它比西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早了2000多年,且其立意之高、论述之全面、深刻,都是其无法相比的。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宋海彬说,严存生以法的价值为核心的法哲学研究及退休后的“管子治理思想研究”,让人感叹学术生命才是一个学者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他编著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对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稳固确立和长期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谢晖说,严存生终生淡泊明志,“面对某些不公正待遇,他谈及时一笑而过,决不枝蔓纠缠。面对可能影响学业的事,即便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一本万利,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他毫不为动,弃之如敝屣。”谢晖认为,严存生著作等身,与他淡泊名利、心境宁静、心胸宽广有关。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曾常聆听严存生讲课、现在常跟随严存生到基层调研的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讲师张永林说,在学术研究上,严存生认真、严肃,十分严格。“每次去调研,严老师都会拿着笔记本非常认真地边听边记。”

李晓辉说,至今仍记得严存生告诫他们“学法理的最好也精通一部部门法”。

但严存生说,“我与西北政法大学相伴成长。”他是西北政法干校、西北大学法律系合并改为西安政法学院后招收的第一届法律系本科生,“西北政法大学培育了我,又为我的教学科研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我应该为它做贡献。”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张永林说,年近80岁的严存生老师,不但每天坚持运动和思考,而且思维特别敏捷,在课题调研中总是很谦虚地认真学习,他“生动向我们展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他是我们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

但年逾古稀的严存生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得有规律。学术研究也可以养生。我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常常从中寻找乐趣和自信,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新闻

  • 【人民法院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李伟弟 1935年10月,中央党校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党中央决定党校恢复办学,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1937年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 资料图片 202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时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其视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不断予以加强。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发挥思想更新和教育转化功能,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革命品格的党员干部的实践过程,二者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征。 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的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一大上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工人学校以提高工人觉悟。在党建立的初期,由于党员数量迅速增长,相关教育培训制度尚未建立,一般党员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政策不熟悉或认知不透、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以及个人主义倾向等诸多问题。陈独秀在总结工作时指出,首先需要批评的就是“忽略了党员的教育工作”。 着眼于解决上述问题,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了成为革命政党的重要规律之一即在于“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强调实现由革命愿望向革命运动转化的基础在于建立“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训练。1924年5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该决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的要求。1925年9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形成的《宣传问题议决案》中再次强调办党校的重要性,提出了分级设置党校、分类培训干部的工作方针,并对培训对象、学制、学习内容以及学做结合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说明。1926年7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强调“竭力养成工作人才”,决定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译《革命常识》《党务常识》“初级党校(训练班)教授方法”等教育教本和教学大纲。1931年4月出台的《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要求把干部的培养工作作为“苏区各中央分局中心任务之一”,同年8月,《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指出,随着革命高潮的向前发展,由干部需要增加和干部缺乏引起的“干部恐慌”现象,“万分迫切的要求全党加以最高限度的注意,采取最有力的办法求得解决”,“干部是党的中心枢纽,实际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后,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革命形势的深刻变化客观要求党亟须加强在政治、军事、经济、根据地建设以及国内外交往等方面的工作广度和深度。对此,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需要从“指导伟大的革命”“建设伟大的党”的高度培养“最好的干部”。同年10月,他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着眼于从“苏区与红军的党”向“建立全中国的党”这一变化,明确将“发展党与巩固党,建立各地的领导机关”作为党的战略任务。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指出“学习理论是胜利的条件”,将理论学习提升到党的根本目标的战略高度。鉴于党内干部存在将马列主义教条化的倾向,毛泽东以干部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在此期间,为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中央及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关于加强干部策略教育的指示》等文件要求,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明确化、规范化、全面化指明了方向。1942年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干部教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第一位的”。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与革命任务的阶段性调整,干部教育培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战略定位逐步得到提升与明确——由政策话语逐渐转变为具体的政治实践、教育实践、制度实践,尤其是凸显了其在树立革命思想、锻造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通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进行了深度改造,促使他们完成了从人身解放到思想解放,进而成为中国革命领导者、践行者的教育转化。 在机构建设方面,建立完整的党校培训系统 自党的一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已经逐步着手建立党校组织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其中,1921年8月,毛泽东等人即创办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根据《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在地委之下设立以工人为主、学习期限为一至一个半月的普通党校;在区委之下针对政治智识较高和具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则设立学习期限为三个月的高级党校。 伴随革命运动和干部队伍发展的需要,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纷纷掀起了建立党校的热潮。例如,1924年12月,刘少奇等人创办了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安源党校。1925年10月,李大钊等人创办了党的第一所高级党校——北京党校。同时,北方区委党校(1926年2月)、湘区党校(1926年1月)、沪区党校(1926年3月)、粤区党校(1926年6月)等一大批党校相继成立。根据授课对象、方式、时长等方面的差异,在中央开设干部训练班和特别训练班构成的中央训练班,各省、区委也因地制宜开设各类干部训练班。除以上党校、训练班进行日常授课外,另有暑假党校、寒假党校等形式,“力求短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干部的革命素养、政治品格、战斗能力。 至1930年底,由于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重要进步,建设校址固定、机构常设、教学系统、规模较大的党校已具备客观条件。《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要求各苏区中央分局所在地必须设立一个以上的党校,专门培养“党、苏维埃与职工会的中等干部”。根据这一指示,各苏区结合工作需要逐步建立起常设性的党校:鄂豫皖苏区列宁高级学校(1931年3月)、皖西北党员干部学校(1931年8月)、湘鄂西省委党校(1931年春)、川陕省委党校(1933年2月)、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1934年秋)。其中,1931年7月,苏区中央局党校(党训班)成立,后续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共中央局党校。1933年3月,由中共中央局党校改组建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正式开学。为适应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要求,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不足一月,即立即将因长征停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予以复学,并以“中共中央党校”的名称正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 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对于党校教育的层级进行了明确,依据职级、学制、内容、人员等不同,分别开设高级党校、中级党校、普通党校和新党员训练班。1940年2月《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将培训层级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党校。自此,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走向了正规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上述工作安排,中共中央在中央局或中央分局逐步建立了体系化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例如,1939年1月成立的北方局党校,下辖北方分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太行分局、冀鲁豫分局等党校;在北方分局(晋察冀分局)所辖晋察冀区、冀中区、冀热察区等党委组织分设有党校,形成了横纵交错、上下衔接、遍及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机构建设走的是一条符合当时国情、党情、民情的道路,表现了因势、因时、因事进行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并兼顾了革命与建设、创新与发展、机制与体制的基本要求。同时,干部教育培训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还集中凸显了党管干部、抓住“关键少数”、服务大局等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展示了党在革命建设道路上始终如一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政治导向。 在教育体系方面,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干部教育培训离不开教育体系的科学布局和顶层设计,集中表现在对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理设置。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性原则,重点突出了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时代导向,既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客观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在教学人员构成方面,自1924年起,中共中央局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共旅莫支部抽调大批干部回国,罗亦农、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任弼时等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训练的共产党人分批回国,分别赴中央、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和党校教育等活动,并成为党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成员。并且,党的中央领导人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积极参与教学授课活动,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张闻天、李维汉等分别在中央训练班、苏区中央局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多次讲授过课程。其中,毛泽东非常注重通过党校系统培训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不仅围绕党校建设工作多次发出指示批示,还直接参与到党校、训练班的建设、组织和授课工作——他在湖南区委举办的训练班中,多次讲授农民问题和调查方法;在革命根据地转战时讲授过阶级斗争、革命发展、土地革命、政治决议等相关内容;在延安时期,在中央党校多次举行专题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整顿党的作风》等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均是其在这一时期的党校报告内容。除上述人员经常参与各省组织的党校和训练班授课外,各省、区委的主要领导干部也通过参与授课,及时传达党的各项政策以及革命斗争经验。并且,范文澜、柯柏年、艾思奇等一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课程的讲授,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走向,并涵盖了加强党员建设、组织队伍建设、工农革命队伍建设等实践内容。早期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为主体,通过综合指导开展党建、工会、学生、妇女等各类工作的方法,辅以开展知识传授和文化教育,推动工农阶级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斗争本领。例如,沪区党校结合上海工作的实际讲授党的方针政策,前期开设有“政治问题—注重实际”“上海联合战线”“职工运动”等相关课程专题,后期根据授课反馈意见和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了开展“怎样做宣传工作”“怎样鼓动、训练群众”“罢工战术”“工会的策略及运用方法”等具体业务的授课。随着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逐步稳定,出于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的需要,除了党的政治理论与革命实践工作外,还增加了关于经济建设、自然地理常识、军事训练、语文等相关课程。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全会向全党发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要求普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列主义和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1940年1月、2月,中央书记处分别发布了《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均是加强全党干部对于马列主义的学习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要求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研究中国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总体上,各级党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都涵盖了党的建设、哲学、中共党史、中国问题等相关内容,突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教育导向和实践价值。 在教育方针、原则与教学方式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罗亦农在北京党校的开学典礼上,就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革命行动的指南。1929年,中央在给福建、广东、四川省委的指示中,均强调办训练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授课时,刘少奇、董必武、杨尚昆等人在讲课时联系中国实际,用深入浅出、生动通俗的教学方式给受训党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更是突出展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品质——在授课期间,他根据中国国情,详细论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及时在党员干部中答疑解惑、统一思想;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专门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3年11月,他在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时题词“实事求是”,确立了党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准则和教育方针。 为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中央党校于1939年春还组织学员赴陕北安塞、延川、延安等地开展实习调查,将理论学习认知与具体实践感知充分结合起来。围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原则,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灵活多样、理实并重的教学方法体系。例如,北方党校即明确了将授课、自学、讨论、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929年12月,由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细致规定了“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讨论式”等十种上思政课的教授方法。中央党校除在课堂讲授之外,还采用“讨论式”“文化娱乐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例如,中央党校受训党员广泛参与“黄克功枪杀刘茜案”的讨论等。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切实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观念具有创新特色。 通过上述教育机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的创设和优化,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确立了下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期各级党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探索实践经验。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22&ZD025),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百年奋斗视域下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22JK18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09-22
  • 【主题教育】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领导班子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8月31日上午,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领导班子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肖道远到会指导,学院党员班子成员参加,其他班子成员列席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赵玎玎主持。 会前,学院领导班子持续开展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全面梳理检视问题,认真撰写剖析材料,于8月27日开展会前集中学习和安排部署,为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充分准备。肖道远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方案、领导班子及学院正处级领导干部对照检查材料进行了严格细致的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基础。 会上,赵玎玎通报了2022年度学院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和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代表学院班子作对照检查。班子成员逐一作对照检查,深刻检视问题不足,认真进行党性分析,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务实提出改进措施,达到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肖道远对此次民主生活会给予充分肯定。他要求,学院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党的领导的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强化党员意识,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同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学院特色,积极主动作为,自主创新开展好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狠抓落地见效,把主题教育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落实到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上来,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赵玎玎在总结中表示,学院党委将更加坚定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真功见实效,坚定政治忠诚,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提升作风能力,切实推进问题整改整治,以主题教育和民主生活会成效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供稿: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2023-09-07
  • 【主题教育】公安学院领导班子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8月30日下午,公安学院领导班子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到会指导,学院领导班子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李永宁主持。 会前,范九利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方案、领导班子及学院正处级领导干部对照检查材料进行了严格细致的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基础。 会议通报了2022年度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李永宁代表学院领导班子作对照检查。随后,班子成员逐一对照检查,全面查摆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明确整改方向,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范九利对此次民主生活会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公安学院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视指示批示精神,做到了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开展。下一步,班子成员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为抓手,不断夯实知重负重、真抓实干的强烈担当,锤炼履职尽责、干事创业、防范风险的过硬本领;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结合学院实际拓宽学院发展视野,将考核高目标转化为发展强动力。 李永宁在总结中表示,学院党委将以扎实的举措抓好整改落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真正将学习成效体现在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供稿:公安学院)

    2023-09-07